本书纳入了国际宏观经济学领域的新颖观点、*议题和现代方法,不仅重视新的理论发展,更注重近年来证实或证否既有理论的经验性研究。具体看,本书分为四篇共11章:*部分(第1章)国际宏观经济学导论简要介绍本书涉及的三大议题:汇率、国际收支及相关应用和政策问题。第二部分(第2-4章)首先介绍与汇率和外汇市场有关的基础知识,转而分
本书服务于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京张联合承办2022年冬奥会战略需求,基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学科交叉,首次从京张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新视角,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和研究前沿成果,深入进行了奥运会举办地的协同发展及经验借鉴、京张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带发展模式与驱动机制培育、京张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带产
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过大是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不和谐因素之一。中国区域总收入差距有50-70%来源于城乡收入差距,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事实,2016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十三年聚焦三农,平抑城乡收入差距成为当务之急。有差距就有流动,本书从农民进城这个普遍社会现象切入,探究劳动力流动、城市
本书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井冈山革命老区的要素禀赋、发展基础、规制现状、政策环境、矛盾困难、机遇潜力等一系列问题以及其产生的背景、原因、机理等的分析研究,结合国家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罗霄山片区扶贫开发、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一系列战略部署,运用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对井冈山老区(永新县、遂川县、莲花
本书以“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为主题,以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典型案例调查为基础,阐明了精准扶贫顶层设计转化为具体实践的丰富过程,揭示了取得的成效、经验和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提出了促进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本研究的逻辑线索,地方政府在顶层设计的指引与规制下所呈现的能动性和实践创新是本研究的重点
本书依托分属我国不同区域的3个固定连片特困区社会经济调查资料,运用竞争优势理论对于贫困区域发展要素配置机制与竞争优势获取途径进行分析,基于资源传递过程阐释扶贫资源供需主体行为协调性和区际要素流动机制,计量分析贫困区域扶贫资源总量与配置结构及其区域发展带动效应,明确扶贫资源配置的作用机制,评价扶贫资源配置效率,找寻影响配
《我国扶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整合问题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扶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整合问题研究”的最终结题成果。以公共政策整合问题为研究视角,将理论研究和实证考察相结合,阐释公共政策整合的基本理论,通过大量的实证考察(调查问卷、访谈等),了解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企业及社会各阶层对我国低碳经济扶持政策的现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总体上看是一个渐进式的非均衡制度移植、变迁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却存在着经济特区局部跃进的空间特征。经济特区是这种“整体渐进,局部跃进”空间非均衡转型的载体。特区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试验场所”,既是市场经济诱致变迁的空间和逻辑起点,更是经济增长和转型制度创新的空间极。通过在“特定的区域实
首次提出“边境区位价值”的理论概念,并系统的分析阐明边境区位价值的理论内涵与基本构成,揭示边境区位价值动态演化的引致因素、动态变化机理与变化趋势,阐明边境区位价值合作开发的条件、主要特征与基本原则;构建边境区位价值“存量”评估模型与指标体系,以及边境区位价值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贡献差异的测度方法;结合世界经济背景特别是我
《“两美”浙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提升策略》在充分汲取现有关于美丽中国、区域治理境界及发展水平等方面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以及浙江省以往治理思想和建设方略上所积累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两美”浙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非可加测度与非线性积分来综合集成相互关联指标上的评价信息,进而形成“两美”浙江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