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境基金增强大兴安岭地区保护地网络的有效管理项目自2013年9月启动,围绕推进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增强保护地网络的管理有效性以及开展项目点层面的保护管理示范等开展了多层面、多角度的探索和时间,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效。为了该项目的做法、成效与经验,促进项目成果在全国示范和推广,专门出版本书。本书的作者都是直接参
本书基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的最新调查资料,参考历史资料,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关键生物种类进行了汇总,并对其形态特征、生态功能和在岛礁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价值和潜力进行了描述和评价。本书共包含25个纲的310个物种,包括珊瑚、砗磲、钙化藻、鱼类、甲壳类、贝类等所有常见大型海洋生物。区别于常见的物
本书阐述了地质灾害的内涵及其防治工作的原则、程序和要求;论述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六种地质灾害的概念、分类、成因、机理分析、预防措施、治理措施以及防治工程设计;以甘肃省天水市椒树湾滑坡和卓尼县上卓沟泥石流防治工程为例,从概况、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勘查、成因分析、稳定性(危害程度)评价、发展趋势、
主要介绍了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现代摄影测量关于定位的相关理论和实现方法,其数据处理的理论和方法比传统的理论和方法更加先进、适应性更强。本书共包括11章:第1章绪论,第2章现代摄影测量的数学基础,第3章现代摄影测量的基本约束,第4章空间前方交会,第5章空间后方交会,第6章相机位姿的相对定向,第7章世界坐标的绝对定向,第8章从
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冰冻圈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深刻。通过我国青藏高原和东北多年冻土区大量多尺度观测试验与模拟研究,系统阐明了冰冻圈变化对生态系统及其碳循环的影响程度、作用机制、时空变异性与未来趋势。利用基于过程的植被动态模型和陆面过程模型等为基础,发展冻土和积雪变化驱动的寒区植被动态模型,模拟研究不同类型
本书在简要介绍产礁地区的岩石地层与生物地层特征基础上,阐述了造礁生物类型、个体古生态和群落古生态学特征。按照三级生物礁分类体系详细论述了侏罗纪生物礁的类型、特征及其演替过程。在岩性岩相、沉积构造、古生态和地球化学标志分析基础上,论述了侏罗纪含礁地区的沉积体系与沉积相特征。最后分析了藏北地区侏罗纪生物礁的形成条件,并阐述
本书对暗物质研究现状的给予全面综述。读者被假定为粒子物理专业学生。这个考虑贯穿了本书的大部分章节。前八章主要讨论了暗物质及其实验探测。其余选择的是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相关课题,这是为了给粒子物理专业学生提供所需的背景知识。第9章和第13章是宇宙学简介。三个天体物理课题,第10章的宇宙大爆炸核合成,第11章的玻尔兹曼输运方程
近年来化学、物理和生物分析方法的巨大进步,使得研究者们能在分子、细胞甚至神经水平探索气味分子的影响。本书基于气味科学的复杂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物质和它们的生理学和毒理学效应,以及常被忽视的心理学效应,以对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阿尔金山东段处于青藏高原北缘,NEE走向阿尔金构造带的东段,为祁连山成矿带被新生代阿尔金断裂左旋走滑截切的西延部分,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本书在总结阿尔金山东段成矿规律和矿床特征的基础上,基于GIS技术,利用DEM影像数据提取研究区地区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及条带剖面等各类地貌特征,并与研究区已有矿床(点)进行
本书以中国西北内陆河地区的水文学研究为主线,以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管理为目标,总结水文循环基础研究、水资源评价及其开发利用的成败经验与教训,提出我国西北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管理基本宏观思路,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