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生物技术早已进入“分子”时代,各类超高倍电子显微镜多如牛毛,但人类对病毒的认知程度还非常肤浅。这一场抗击病毒的战役迄今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何时结束尚无定论,但胜负已见分晓。70亿人对付一种小小的病毒几乎束手无策!因为这是一场“蚂蚁与大象”的战争!迄今全球感染人数已超过1000万,每天还以数万量级的速度增加着。全世
本书由社科院城环所和国家气候中心共同组织编写,各篇报告的作者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国际气候制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密切跟踪国际谈判的进程,参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的咨询,其中多名作者连续在之前的7本气候变化绿皮书中撰稿,写作风格较为成熟。今年的绿皮书是“气候变化绿皮书”的第12本,根据国际、国
海洋经济蓝皮书是由课题组联合国内外多家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同撰写而成。全书分七部分总报告、产业篇、区域篇、专题篇、热点篇、国际篇、附录,共25章。总报告报告认为,虽然目前我国海洋经济遇到了诸多困难,但是在“海洋强国”战略、“陆海统筹”规划和“一带一路”倡议等指引下,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平稳,结构性转变、创新驱动、
《海洋社会蓝皮书:中国海洋社会发展年度报告》是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主办的中国海洋社会发展的年度发展报告,由上海海洋大学的崔凤教授担任主编。2019-2020年卷将分为年度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篇三个专栏,分别就我国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教育、海洋公益服务、海洋环境、海洋管理、海洋法制等领域在2018-2019年度的
这部扣人心弦、深入思考的著作,在我们所了解的气候变化及其相关威胁的背景下,探讨了人类文明的未来——即便达成了《巴黎协定》,地球系统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也达不到新的平衡。地球正在变成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星球,地貌更加破损陈旧,生物多样性更加减少,海洋更加酸化,气候更加炎热、反复无常。更糟糕的是,技术解决不了可持续的复杂问题。不过
地球年龄多大?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人类起源于中亚吗?煤和石油是怎样形成的?大冰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跟随地质学家李四光去寻找答案吧!不要认为地质学晦涩难懂,深不可测,生活中其实处处都有地质学的影子:一滴水可能参与了水循环中各种形态的变化,一颗沙粒也许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变迁,一块岩石或许记载着古老的生命痕迹。只要用心观察,
辽宁省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系统建设实践研究
本书结合海岸及近海工程开发建设、综合治理及灾害防治等方面需求,详细介绍了各类水工建筑物及其适用条件,以及设计施工中主要应注意的问题,使读者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可很好的掌握工程建设中的各类施工技术。本书重点介绍了海岸工程施工技术及施工机具,内容涵盖相关行业规范,从而增强了本书的应用性特点。本书可作为水利工程学科高年级本科生和
本书主要从历史文献的角度出发,研究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变化。作者运用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通过梳理明清史,广泛搜集文献资料中的气候信息,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力图复原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而探讨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环境史研究的有益补充。全书通过对明清时期文献资料中相关长江中下游
大陆克拉通的形成、演化及破坏的过程,是经典板块构造理论的盲点,也是现代地球科学的前沿科学主题。华北克拉通的陆壳物质始现于38亿年前,最终克拉通化完成于18亿年前,此后经历了十多亿年的稳定地台阶段,至中生代其东部整体经历克拉通破坏;相关地质记录的丰富性和完整性为全球十余个典型克拉通所仅见。北京北部的燕山地区,是上述地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