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总结全球板块构造及其动力学、中国岩石圈非稳态特征与动力机制以及中国能源盆地叠加、复合和盆山耦合特征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主要论述了中国及其各区域能源盆地的构造背景、特征、形成和演化以及盆地构造对多种化石能源聚集的控制作用,并由此进一步讨论了盆地形成的区域动力学背景和深部作用机制。
本书系统搜集、整理了云南省磷矿、盐类矿产(岩盐、钾盐、芒硝、石膏)、硫铁矿、重晶石矿、萤石矿、砷矿和含钾岩石矿等化工矿产的地质工作成果,是云南省第一部全面反映化工矿产发现史、勘查史、开采史和全面总结化工矿产勘查研究成果,特别是对1949年以来云南省化工矿产勘查与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旨在全面揭示云南省化工矿产全貌及重要成
本书在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区分别位于三个花岗岩带内的铁窑山、小龙河和来利山等三个代表性锡矿床及相关花岗岩,进行了较详细的成岩成矿年代学、岩体Sr-Nd-Hf-O同位素及矿床中黄铁矿S和He-Ar同位素地球化学的深入研究,确定了锡矿床的成矿背景、过程和机制。研究成果丰富了锡成矿理论,对指导找矿勘查亦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以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采用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研究相结合,油气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盆地与造山带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对黄海、东海盆地构造体系控油作用进行全面系统研究。通过黄海、东海盆地周缘地区构造体系类型及演化特征研究,划分出四个构造体系(纬向构造体系、华夏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及北西向构造体系),编制了主要时代沉积
本书围绕页岩气“源-成-藏”形成富集主控因素,对鄂西地区震旦系、寒武系富有机质页岩形成地质背景、发育和分布特征、有机地化及储层物性特征、含气性及页岩气赋存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深入研究了区域构造演化与页岩气形成富集成藏耦合关系,深化提升了“古隆起边缘”成藏模式。提出了“高频层序地层对比+化学地层对比+测录井综合对比”三位
本书稿主要内容包括:造山带解析理论基础,西藏高原超碰撞造山体系及其演化,西藏高原巴颜喀拉边缘前陆造山带物质组成及构造演化,西藏高原羌塘—他念他翁增生型造山带物质组成及构造演化,西藏高原古山链(印支期)坍塌、拆离与增生机理,西藏高原喜马拉雅—冈底斯碰撞型造山带物质组成及构造演化,西藏高原构造层与构造旋回物质组成及划分,西
《中国矿产地质志·台湾卷》是中国矿产地质志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矿产地质与区域成矿规律总结(中国矿产地质志)的系列成果之一,是一部全面总结台湾省现代矿产地质工作的科学成果,特别是矿产勘查与研究成果的志书,旨在全面反映台湾省矿产全貌及重要成矿规律,提升矿产地质科学水平。2014年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14年3月10日下达开展
本专著结合当代成矿理论与现代高新综合勘查技术,综合成矿建造分析、成矿系列理论、成矿系统方法与计算机GIS信息技术,提出了一套矿床模型综合信息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理论方法体系;研发了配套的二维、三维矿产资源定量预测软件系统MRAS和MinExplorer,系统化的实现了从矿床成矿系列和成矿系统分析出发,综合利用多元地学数据进
该著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星机地协同的大地震灾后灾情快速调查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7YFC150090403)科研成果,该项目研发的地震应急救援协同联动信息服务系统通过采集和传输各类灾情及其空间位置信息,实现地震灾区公众、现场指挥部和协同联动成员间的信息互通与共享,提高协同联动信息融合度,消除“信息孤岛”
论文集上册天体力学中的轨道要素变化理论包括经典天体力学、相对论天体力学、变质量天体力学、变引力常数天体力学和人造卫星天体力学中轨道要素变化五部分内容,体现了理论力学、变质量力学、广义相对论、引力常数变化和电磁学在上述五类天体力学方面的应用;下册包括地球自转理论、太阳自转理论、恒星自转理论、脉冲星自转理论、双星同步自转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