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梳理介绍了花灯戏、木偶戏、傩戏、阳戏、土戏等重庆民间戏剧,提炼和总结出“抢救性保护”“数字化保护”“实践性保护”“传承性保护”和“师徒传承”“家族传承”“教育性传承”“群体性传承”等四种保护和传承模式。
戏,何以中国? 作者认为,戏,是诗、词之后“最中国”的抒情方式,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认知、思维、记忆、表达和交流、互动的方式。本真意义上的中国戏,要从中国戏(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可追寻处(可听、可看处)讲起,而非停留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中以文字钩沉;要突破舞台上占支配地位的西方戏剧理论范式,用戏曲自有的语汇去理解它的独特之
《稀见京昆名伶抄校本丛刊(第一辑)》收录名伶杨宝森朱笔批注版《燕台菊萃第一辑全本探母回令》,附录上海图书馆藏1938年刘菊禅编著《全部四郎探母》,以及《四郎探母》民国时期珍稀剧照及戏单,以管窥当时舞台情状。 《燕台菊萃第一辑全本探母回令》,陈彦衡(1868~1933)编著,1931年5月初版。前有徐凌霄序、誊录者许姬
《现代非写实主义戏剧导表演创作》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现代非写实主义戏剧的解读。它详细论述了现代非写实主义戏剧的内涵,以及它所涉及的各个风格流派——现代派戏剧、后现代派戏剧的系统梳理; 第二部分:现代非写实主义戏剧的表导演创作。阐述导表演与演员如何面对现代非写实主义剧本创作的首要任务即导表演及演员如何传导其中的
本书《戏韵清风——罗松戏剧文集》收录了作者罗松女士从事戏剧工作30多年来,观看各类戏剧作品的个人艺术感悟以及对戏剧现象、创作研究和对当代艺术家的评论文章,共计五十余篇。全书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作者坚持从生活中来、在实践中寻求真知的艺术精神,艺术评判标准在客观、严谨的基础上也不乏作者个人的感性认识,全书文风朴实真切
本论文集是主办单位出版的第七本科学与艺术发展的系列论文丛书,适合从事科学与艺术领域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专家、学者以及行业人士、文化创意、展览展示、科普工作、研究开发人员、数字化工作者、科技传播者和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科学艺术爱好者、社会热心人士阅读参考。
剧本创作是使用语言进行审美创造的过程,考验编剧生活体验的积累,对社会生活的思考,也考验编剧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编剧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直接影响剧本的质量,而语言文字的使用是遵循一定的法则的,先要保证写出来的作品语言是规范的,在规范的基础上再追求生动形象。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通过剧本研读室、创作基本功、编剧训练营三个
本刊下设多个栏目,收录中国传统戏曲剧评、书评作品,表演艺术理论,以及关于戏曲的文史钩沉、格律音韵整理研究等作品。本刊秉持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办刊理念,全面介绍和反映当代戏曲理论研究的成果,记录当下戏曲表演艺术的实践。杂志坚持用客观、理性的姿态,为传统戏曲研究中的不同观点和各种论争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百家争鸣的舞台,这也正
本书共分三编14章,章之下以话剧艺术团体为经线,以演出剧目为纬度,分别以晚清时期、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为时序对湖南话剧史进行构架,对各个时期话剧团体、演出剧目、演出地点时间、编剧导演、舞蹈设计、演员、职员、剧情简介、广告、剧照、书影、剧评等进行介绍,对湖南著名的戏剧家在文学创作、理论探索、舞台实践、人才培养等方
大鼓是传统的曲艺曲种分类中的一个重要类别,主要戏曲剧种有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乐亭大鼓、东北大鼓、山东大鼓、上党大鼓、北京琴书、河南坠子、温州鼓词、澧州大鼓、滑稽大鼓等数十种。本书第一章为中国曲艺发展史;本书第二章为北方大鼓主要曲种与流派;本书第三章南方大鼓主要曲种与流派;本书第四章为大鼓的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