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是对马克思私有财产理论的阐述和分析,围绕马恩经典著作阐明私有财产的历史演变、私有财产的积极构成、私有财产的本质澄明、私有财产积极的社会批判、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历史逻辑以及私有财产批判的当代价值,呈现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批判逻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彻底批判。马克思对私有财产权的批判既有哲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使命是培养以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认同,进而引导学生养成相关的价值规范意识。道德榜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集中体现在它在启示一种深刻价值认同逻辑的同时找到了一种可以被多数人理解和接受的感性教育方式,是沟通宏大价值叙事逻辑与日常生活价值逻辑的良好沟通载体,生动揭示了人在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体、理
本书遵循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路径,从演进轨迹和逻辑展开两个维度全面考察马克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思想,在法哲学、异化劳动、现实人学、资本逻辑等多维透视中展现马克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生成路径,系统梳理马克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历史起源、基本特征、内在矛盾与解决方案等相关内容,在与西方其他现代性哲学话语的比较分析中,凸显
本书精选毛泽东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16篇重要著作,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实践论》《新民主主义论》《为人民服务》《论十大关系》等,按照时间脉络编排,逐篇阐释,逐层分析。每一讲都从历史背景出发,精准解析核心观点,结合现实问题,阐释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全书既系统准确,又语言平实,兼具思想深度与现实温度,既适合作为党员
本书以《资本论》在19世纪下半期俄国的译介与传播为时间线索,以俄国各派知识分子对《资本论》的不同解读为空间线索,研究《资本论》与19世纪下半期俄国思想的关系。19世纪70年代的俄国不仅开创了《资本论》经济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而且对《资本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19世纪70年代下半期关于《资本论》的辩论使俄国成为当时世界上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第二部分是摘录,即散见于其他著作和书信中有关中国的论述。第一部分收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中国的文章共18篇,除了一篇发表过程奥地利维也纳出版的《新闻报》以外,都刊载在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上》。这些文章是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写的。第二部分是摘录,收录了散见于马
《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这组文章是恩格斯于1851年8月-1852年9月写成的,连载于1851年l0月25日1852年10月23日《纽约每日论坛报》的德国栏目里。这是恩格斯总结德国1848年革命的一部重要著作。恩格斯通过总结德国1848年至1849年的革命经验,用阶级斗争观点分析德国的阶级结构,德国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失败
《德国农民战争》是恩格斯研究德国革命问题的成果,是总结欧洲1848年革命经验的重要著作。该著作于1850年夏天和秋天写于伦敦,载于《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第5、6期合刊。在1870年以单行本形式出版,由于深受德国工人读者欢迎,于1875年重印第二版。恩格斯生前曾准备对这部著作进行修订,因忙于马克思的遗稿
本书聚焦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主题,展现了百年毛泽东文艺思想传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艺理论发展的伟大历程,提出毛泽东文艺思想传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不断发展的四个高峰,即以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主要标志的第一个高峰,以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为主要标志的第二个高峰,以197
杰克逊以回顾19世纪诞生于法国的社会主义方式,对社会主义运动的两股潮流——威权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进行逐一考察”,展示二者之间的斗争过程,揭示其背后的“历史逻辑”。提到威权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就不能不谈到这两种主义的缔造者——马克思与蒲鲁东。截然不同的性格和成长环境,是后来二人形成不同理论旨趣,并选择不同革命道路的内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