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在河西走廊史前遗址开展的植物考古、动物考古、骨骼同位素分析,以及系统测年等工作,结合已有研究资料,完善了该地区史前文化年代序列,揭示了不同时期先民对植物和动物资源的利用策略,阐释了河西走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变化的过程及其与跨大陆文化互动的关系。本书以史前欧亚大陆东西方交流出现和强化为背景,其关键节点地区生业模式和
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地理、生态、环境等分区研究理论和分区方案的基础上,基于流域陆地特征和水体特征之间的关联性,本书研究探索并实现了一个耦合陆地和水体特征的流域地理生态分区———东江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本书全面阐述了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的原则、依据、策略、层级体系和方法等理论原理,也提出了分区的命名、编码等基本规则和要求
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防控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的重要领域。本书展示了在处理水利和风险问题过程中如何使用QGIS的应用案例,包括利用高空间分辨率多光谱卫星影像监测沿海水深、沿海湿地地形和生物演化、水库水文监测卫星影像分析、网络分析与路径选择、城市及周边地区排水网络提取、旱灾制图、基于景观指标的空间采样设计在害虫调节中的
本书是关于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土壤相互作用研究的集成,是作者主持和参与的多项科研项目的凝练与总结。本书主要涉及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特征、土壤有机碳固定、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抗侵蚀能力、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植被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植被恢复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等研究内容。
主体功能区是地理学等学科关注与研究的前沿和重大领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确定地域主体功能的重要依据。本书基于主体功能区的核心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运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以云南省作为研究区域,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开展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评价和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定位的差异化专项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资源环
本书在梳理生态学、环境科学、景观生态学、生态规划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按照“格局动态—生态环境响应—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研究思路,借助多时序遥感卫星影像,综合运用GIS技术、RS技术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构建了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评价方法,并以大连市为案例,从不同尺度上提出了大连市生态安全格
本书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通过大量空气负离子观测数据,分别介绍城市公园森林、湿地环境、大兴安岭针叶林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特征,以及黑龙江省空气负离子空间分布特征,阐述空气负离子与关键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揭示空气负离子时空动态变化规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和地区在联合国的“横滨战略”“兵库行动纲领”“仙台减灾框架”的指导下,探讨减灾和降低灾害风险的有效措施,发展了许多可供借鉴的模式及范式。本书重点阐释了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理论和实践,初步构建了凝聚力这一理论的框架。主要内容是着眼于综合灾害风险防范凝聚力理论的完善,首先介绍综合灾害风险防范凝聚
本书系统介绍了流域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应用与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6章。基于流域农业主产区面源污染概况分析,分别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农村生活废水和农业流域排水治污方面内容,依次阐述主要问题、农田增效减负与清洁生产技术、规模化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处置与种养一体化循环利用技术、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置与循环利用技术以及流域面
本书在系统地梳理铜冶炼行业水污染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水污染源的解析,阐明了铜冶炼行业的重点污染源和重点污染物,主要介绍了铜冶炼行业水污染概论、铜冶炼行业水污染源解析、铜冶炼行业水污染控制技术评估、铜冶炼行业水污染控制技术、铜冶炼行业水污染全过程控制技术展望等内容。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性和针对性,可供从事水污染控制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