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为一般读者读懂《公羊传》服务的,一条《春秋》经文,《公羊传》传文下,分别作出“译”“注”(少数有“评析”)。本书译、注《公羊传》,力求客观、简明。译文以“注”为据,努力做到准确、可靠。考虑到原文简洁,跳跃,为了确保译文的连贯、通畅,有时需要补充一些词句,具体参照杨伯峻《论语译注》《孟子译注》的办法。“注”的内容大
以汉画像石为主要载体的汉画既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又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史料。由于具有实物描绘的特点,汉画作为史料更为真实形象。汉代倡导以礼治国,但关于礼器名物和礼仪实施的具体情况单靠文字资料难以真实再现,而当前关于汉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图像分析、思想与观念信仰等方面的研究,把汉画作为史料专门对汉代礼文化
本书主要运用日本的外交档案、国会议事录与新闻报道,辅以美英缅等国档案和访谈资料,综合考察二战后日本援助缅甸的原因,揭示“二战”的历史影响因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厘清历史影响之有无与生成机制,进而探析战后日本的历史观与亚洲外交,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历史和人、国家间的关系。本书通过研究发现,“二战”通过历史遗留问题、人际关系与历
本书由国家重点学科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反映中国思想史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本书内容涵盖先秦思想文化史、宋明理学、明清思想史、中国宗教思想史,兼及中国思想史研究动态与书评,比较全面地涉及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各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本书分侯外庐研究、先秦思想史研究专题、隋唐思想史专栏、宋明
该书是每年一辑有关北京学研究的研究合辑,为该年有关北京文化、北京历史地理、北京史的最新研究成果。该辑由四个专题组成。第一个专题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围绕中轴线、三山五园等内容展开。第二个专题为北京历史与文化研究,根据历史文献史籍对北京地名变化、北京指南等内容加以讨论。第三个专题为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通过实地考
当前学界对古代汉语副词研究相对薄弱,运用的理论、方法较为陈旧。战国时代是汉语词汇、语法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绝大多数汉语副词形成的关键时期。本书以传世战国文献和出土战国文献为语料,运用功能主义和认知主义语言学相关理论、方法,借鉴现代汉语副词研究相关成果,对战国时代副词进行分类,厘清各个小类之间的界限划分等问题,为战国副词
16世纪上半叶的德意志历史通过两场运动赋予以特殊形态,第一场是宗教改革运动,第二场是查理五世意图在中欧建立统一大帝国的尝试。这两大事件持续不断地互扰牵涉,形塑了德意志跌宕起伏的宗教改革史。有趣的是,奥格斯堡作为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中心,微观地折射了这一复杂而又宏大的历史进程。它在享受诸方荣耀的同时,深陷于地缘与帝
女性史的研究,实为一个观察近代中国政治、社会与文化变革的重要窗口。透过知识女性的生命历程,管窥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个个侧面,一层层问题,可为理解和阐释时代转型与历史变革,提供了多维的视角与立体的空间,将有助于我们拨开历史风云的重重迷雾,还原男性世界以外更为细腻立体的生活形态。在“众声喧哗”的时代里,书稿择选了八位跨越晚清民
书稿为社交办项目。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丛书中的先秦卷。书稿按时间顺序介绍了五帝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总结出了每一时段的特点。作者认为夏、商、周三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经历了轴心时代思想文化创造发展的辉煌岁月。这一时期,产生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最重要的元典;诞生了老子、管子、孔子等思想文化巨人以及
山东省聊城市是运河文献的富集区,运河文献存世数量较大,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涵盖正史、运河专书、方志、别集、笔记等多种文献类型。作者通过对散见于各处的聊城运河文献进行系统的搜集、汇集与整理,分为正史运河文献、专书运河文献、方志运河文献及与聊城运河有关的诗文及域外聊城运河文献,全面深入地展现聊城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