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尝试跳脱传统五礼(吉凶军宾嘉)架构论述模式,并不试图面面俱到却失之静止地描摹北魏五礼,而是在描摹出北魏礼制宏观图景的前提下,采用以点连线的方式,依次选取四个在时段上有所牵连的,关涉拓跋原始礼制与华夏典制碰撞、冲突、交融乃至转化的礼制之“点”:羽真、神部、耤田方位与九锡,深入挖掘点的意蕴,明晰其背后的政治、经学关节,
明代张宇初是历代六十几位道教掌门天师中甚为杰出的一位,本书收录天师存世的所有著述。《岘泉集》内容深博,如卷一《玄问》者论道教義理之学,《太极释》以太极统二气五行为哲理模式,以儒道融合为特色,阐述心统性命,为一太极的道的原体:卷二收录诸经志的序言,卷三为箴、序,卷四为普说、卷五序铭赞,篇篇均有深入浅出的论述,后为古体诗句
饒宗頤教授作為蜚聲國際的百科全書式大學者,有著多方面的成就,在文學方面,他的中華傳統文體的文學創作,可謂卓立獨行於當代中國文壇,別樹一幟。《江南春集》是他1984年江南之行的紀游詩,這一次遊覽中,饒教授留下了一批完整而豐富的檔案資料,包括詩作手稿、旅途速寫、書信、筆記、照片等等。本書即從這批檔案資料出發,先通過整理、考
本书为周树模自存友朋函件底稿的整理校注,手稿未刊,现收藏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图书馆,藏号甲590。周树模(1860-1925),字少朴,号沈观,湖北天门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晚清历任翰林院编修、江西道监察御史、五大臣出洋随行参赞、江苏提学史、奉天左参赞、黑龙江巡抚。函稿全四册,自光绪二十一年夏至宣统三年十二月,写
本论著系统梳理了从鸦片战争到万隆会议前后,现代中国作家南洋叙事的主要阶段、运动轨迹、独特策略及其价值。论著对现代中国作家南洋叙事的三个阶段进行了分析论述。1840年至1911年左右为第一阶段,放眼看世界的文人逐渐摆脱传统海客谈瀛的话语模式,开始书写各自带有体验性和纪实性的南洋经验。1911年至1931年左右为第二阶段,
本书首次多视角、系统地探讨了长江中上游文明初源之环三峡地区远古巫文化。本书上篇共八章,是对环三峡地区远古巫文化主体的研究,以探其源流、析其内涵、述其意义为宗旨。下篇共包括五章,主要探讨环三峡地区远古巫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以观其现状、探其保护、明其致用为目的。本书提出了以下主要学术观点:环三峡地区是远古长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本书考察了汕头从1860-1949年间城市空间的演变过程及背后的人群活动,以此揭示了城市历史地理变迁的内在机制和丰富面相。本书首先通过结合文献和古旧地图,论述了晚清时期汕头在未设立租界情况下,中外各方势力的角逐对城市扇形空间形态塑造的影响;第二,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对民国时期汕头市政制度、城市规划以及道路改造等内容展开
实验室考古与文物保护,相较传统的田野考古发掘而言,具有其独有的优势——把文物保护工作前置于考古第一现场,把考古发掘、文物保护融为一体,为考古发掘和遗迹文物资料的整理提供最适宜的环境和技术支持,做到环境可控、时间可控、节奏可控,实现全方位发掘与即时研究。本书是国家级考古实验室示范单位——山东大学考古教学实验中心的最新研究
《藤花亭镜谱》为梁廷枏所著,撰成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是中国最早的关于铜镜研究的专门著录之一,收录铜镜150余面,具有很高的文物学研究价值和铜镜研究学术史意义。但是由于这本著录长期以来缺乏善本流传,以致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目前没有一本专著,也没有专门的文章对其进行研究。本书以国家图书馆所藏徐乃昌、徐可行所
《边疆考古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5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