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震高风险区聚落农户避灾准备行为决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自然灾害作为最难预测且破坏力最强的灾害类型之一,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焦点。受地质地貌影响,山区自古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区域,其灾害具有链式反应和群发的特点。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以四川为代表的地震灾害
本书系统考察国内外防治和减轻自然灾害领域的研究成果。从世界各地防灾减灾研究活动中搜集和整理有关资料,博览与之相关的论著,细加考辨,取精用宏,抽绎出典型材料,经过精心提炼和分层次系统化,形成全书的章节框架。本书分析了世界各地在防治和减轻洪涝灾害与干旱灾害、气候突变造成的气象灾害、产生岩石断层和地面破裂的地震灾害、自然因素
本书侧重于人为因素——社会脆弱性的探讨,并沿用地理学多空间尺度的视角,尝试对区域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分析框架及多尺度评估模型进行探索研究,并选取京津冀地区为案例,以期为我国区域社会发展的规划布局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依据。
自然灾害属于突发事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多种推演路径,根据推演路径的原理和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组合推演、转化推演和映射推演。本书以此为线索,首先介绍自然灾害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的内涵、自然灾害的分类、自然灾害与社会冲突、自然灾害和灾害风险研究的科学挑战、不足与未来展忘
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或科学的著作,还是对行动的号召。天灾注定发生,但人祸可以避免。在这本活力充沛、研究详尽的著作里,琼斯博士献上了对我们过去的观察,并让我们做好准备,以应对未来的大灾难。
本书结合灾害风险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针对灾害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估计和风险管控及决策),从实用性和适用性出发,结合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管理能力、应急能力和应急行业本身的特点,从管理和控制的角度系统介绍了灾害风险管理基础知识、灾害风险统计基本方法和灾害风险分析与评估方法,灾害发生前的风险管理、灾
灾害主题英语语篇分析及文体写作
自然灾害治理现代化
本书以作者在灾害脆弱性领域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为基础,结合国内外脆弱性理论和实践撰写而成。作者运用灾害学视角,主要从理论基础与实证分析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理论基础的第一部分带领读者认识脆弱性的基本面貌。例如,梳理脆弱性的思想起源;介绍脆弱性的内涵演化与基本类型: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解释说明脆弱性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性与韧性等
在灾害事件中,错综复杂的谣言环境导致人心惶惶,干扰灾害救援与灾后重建工作,降低社会公信力,甚至使社会面临次生灾害风险。因而及时有效地进行辟谣行动在灾害事件社会治理中尤为重要。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传统公共行政时期的政府或媒体单一主体辟谣显现出辟谣速度慢、辟谣公信力低、辟谣难度大、辟谣能力弱、辟谣信息不全面等诸多问题,多元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