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陕西古代长安出土的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具有代表性的37万件文物中甄选出极具印证古丝绸之路起点文明的一些一级文物为线索,通过二维码将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与纸质图书关联,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及现代数字影音制作技术从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方面全方位展现文物及文物背后的时代背景和在考古发掘过程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本书稿为考古发掘报告。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郑州商城的基本建设中,考古发掘的十余处汉代墓葬区,涉及十二处墓地。书稿包括四章:第一章前言;第二章考古工作概述;第三章墓葬材料;第四章结语。
本书共采集颐和园中对游人开放诸景点的楹联114副及各类匾额190余面。作者从字、词的注释入手,言外求义,尽力挖掘楹联、匾额的深层蕴意,探求其真情实意,并依据颐和园楹联分布是“成组论套,贴题对景”这一特点,通盘思考,综合辨析,突破传统,纠正前人的谬解误说,对这些楹联匾额予以前所未见的解读。本书采用了大量的实景照片做插图,
莫高窟自前秦建元二年创建起,先后经历了十个朝代。在这些大兴佛事的朝代中,唐代堪称三*:它是我国封建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时代,是莫高窟造窟多的时代,同时也是莫高窟绘画为辉煌灿烂的时代。绘制于此时期的观音画像,无疑是整个唐代观音信仰及文化在绘画领域内的直接反映,其地域性、集中性、连续性及艺术性均为国内其他地
作为汉代特殊的丧葬艺术品,汉画像石经历了三百余年的发展进程,其在艺术史与文化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汉画像石虽存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与时间发展上的不均衡,但各地汉画像石在题材内容与构图形式上却存在明显的趋同性与程式化特征。基于这一认识,刘茜*的这本《汉画像石图像艺术与汉代生死观》从整体上揭示了汉画像石图像艺术所具有的
殷墟甲骨文是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它是探讨华夏吉代文明和传统文化渊源的前沿窗口。本书将甲骨文的发掘和著录成果、基本材料梳理、甲骨学研究融为一体,并结合各类典型片和古文字构形方式加以阐发,是中原地区第一部全面揭示甲骨学知识并进行综合性研究的著作。本书弥补了以往基础整理工作上的一些不足,并为今后甲骨学及相关领域的研
西藏古格王国遗址,又称古格故城遗址、古格王国都城遗址,位于西藏藏族自治区阿里地区西南部的札达县,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本书针对目前古格王国遗址洞窟的稳定性问题,运用工程地质学、工程岩体力学、软岩工程力学和数值计算方法等理论知识,采用现场工程地质调查、现场测试、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手段,
出土文献(七)
本书介绍了与常州相关的“宝”——常州地域上存在的、发现的、保管的有关可移动文物,讲述与“宝”相关联的故事,宣传和传播可移动文物的艺术价值、人文知识。内容上围绕“从何而来、现何状态、具何价值、有何故事”,全面展示每一件文物的特征、状态、价值、故事等内容。目的为扩大常州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挖掘文物内涵,传播文物
本书为南京博物院举办的“锦绣鸡——南京博物院藏鸡文物展”图集,展品包括绘画、邮票、年画以及泥塑、玉雕、金属雕塑、瓷器、石雕、砖雕、木雕、牙雕、紫砂、漆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