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针对商学院MBA、EMBA及经济管理类学术硕士、高年级本科生。基于中国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背景,从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论和学科发展的主要历史出发,内容包括经济学的认识论和基础假定、斯密定理和中国工业革命实践、全球化分工与中国崛起,凯恩斯革命和中国宏观调控,中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中国增长奇迹,中国新发展阶段的新挑战等。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继续“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消费帮扶”。本书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宏观背景,以“新发展阶段如何构建消费帮扶长效机制”、实现消费帮扶从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市场和社会有机结合为研究重点,以破解消费帮扶供给和需求失配这一主要矛盾为切入点,从理论和实践两方
2024年,以大模型、人工智能等为标识的新一轮数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了历史性交汇,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也迈向第二个“五年”。本书对数字经济、数字创新、数字政府与数字治理、数字法治、数字服务、数字媒体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内容有历程回顾:数字长三角构成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内外挑
书稿为浙江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创意设计融合智能技术提升新经济新动能的实现路径研究”结题成果。新经济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新经济已然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代名词。本书提出创意设计融合智能技术的“智能创意设计”新概念,并阐述智能创意设计提升新经济新动能的内生路径与外协路径。内生路径指的是智能化、网络化、数字
本书旨在以减贫案例为载体,推广分享中外减贫的成功实践。案例主要来自中国政府部门、中外社会组织、研究机构和企业、高校等,主要分为国际合作、政策支持、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粮食问题、脆弱性群体、减贫项目实施与管理等7篇,涉及技术减贫、产业减贫、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减贫、健康减贫、生态减贫、脆弱性群体、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分析具
本书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沿线的中国西部地区为研究区域,以中国西部地区参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合作机制优化为研究对象,基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际贸易和跨国生产将进一步深化对更高国际物流绩效的现实需要,具体研究区域优化合作机制参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机理,分析西部地区合作参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现行机制的运行情况,研究基于“
《中国经济史评论》内容涉及经济史理论与方法、中国经济史、世界经济史、中外比较经济史诸方面,以及中外经济史论著评论与国外经济史理论评介,专题研究成果述评与国内外经济史研究前沿或研究动态的报道等。本集刊鼓励经济史学者在研究中挖掘新资料、运用新方法、提出新问题,深入剖析历史上诸多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注重对经济史重大问题的
本书以马克思消费力理论为指导,从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发展的视角审视我国消费境况。本书于理论层面,创新了我国消费问题的研究思路,指明了我国消费治理的重难点与可前进的方向,为实现当代社会发展与未来社会发展的衔接与统一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于实践层面,提出消费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结合与统一,为我国建立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理性引导社
本书按照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要求,依据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和安全发展的具体内涵,构建综合评价体系;从我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安全发展等各个方面简要评估我国2010-2022年发展和安全的强项及短板。我国已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国应充分发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创新型国家,在科学理论和应用技术上均有长足发展。宋代的技术进步在国民经济中获得广泛应用,至少拥有7个主导技术群,这些技术群使得农业和农具制造、冶铁采煤、造船航海、桥梁建造、造纸印刷、陶瓷制造和丝棉纺织等成为支柱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加快了专业化、市场化过程,同时拓展了国际市场,遂使宋朝在其时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