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千古帝王”,讲述了历史上几位帝王的成长、争霸之路。书中人物形象生动、可爱,故事在严谨的同时又不失幽默,让孩子们毫无压力接触经典名著,从此爱上人文、爱上历史。
《文化里的中国》(中英双语视频书)基于北方民族大学张玫教授团队“北方民族大学华韵文化双语传播社”“国家民委‘道中华’双语传播工作室”发布的系列原创视频作品。本书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资源和中英文纸质文本有机融合,产品形态包括有形固化物(即纸质书)和无形资源库(即配套视频),实现了“书中有视频,视频印书中”,通过中英双语
这是文津奖获奖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孟琢老师给孩子的国学读物,共6册。一套书让孩子爱读并读透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基石的六大国学典籍:《论语》《孟子》《庄子》,儒道两家构成中国人的精神底色;《史记》让我们读懂历史,读懂文明;《孙子兵法》让我们有谋略,懂方法,有高度;《说文解字》则是读懂古文、亲近国学、爱上语文的基础。这些典籍
本书是王晓平教授治学心得的总结。王晓平教授在域外汉籍领域深耕多年,对于域外汉籍尤其是日本的中国学研究有着深刻的理解与心得体会。本书分为五个部分:星使海客,回忆治学之路上的师友们;潮音涛声,观察中国学流入日本的情况,探寻中日两国文化上共同的文化密码;棹歌渔讴,即作者所写的各种书序,集中于日本中国学研究领域;若木临风,收录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二十九辑)》收入以中国古代典籍与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十余篇,涉及中国古代文学、经学文献、敦煌文献、出土石经墓志、考古学、语言文字学及版本目录研究等各个领域。各文章篇幅不一,但均能有新说新义,其观点能够给学界相关领域研究以启发。本书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旨归,致力于传播海内外中国典籍与文化研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里,路从来就是又具体又抽象的。丝绸之路无疑是一条路,但它又绝非一条单一的路。继《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关注陆上丝路之后,高洪雷面朝大海,爬梳史料、合理畅想,海上丝绸之路。本书选取欧亚非3大洲15个重要路标,书写季风潮汐中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以贯穿古今的视野打量海上丝路的形成过程和辐射形态,为一带一路
金普森,1960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历史学系,并留校任教,曾担任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历史系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历史学会会长等职。金普森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代经济史、浙江地方史的研究,数十年来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书即为浙江大学历史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特有智慧和中华民族的身份识别码,其中蕴含的诸多具有时空穿透力的优秀成分。我们将其进行学理梳理、发掘与创新,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实现路径,也不仅可为中国式
本书紧扣新时代党的文化建设理论创新的重大命题,系统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篇章,整体把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与突出特性,深刻揭示“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与重大价值,尝试探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未来路径,深入梳理中华民族文化根脉与传承之道,着重强调增强文明交流互鉴之世界意义,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
本书稿是武斌文明史公开课丛书之一,系统阐述了中华文化起源、发展、传承的历史。包括(1)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2)文明传承机制与自觉意识;(3)文字与书写;(4)历史书写与文明传承;(5)纸、印刷、书籍与文明;(6)完备的教育制度;(7)技术与技艺的传承;(8)礼俗与民间文化;(9)突破、创新与连续性;(10)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