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成中英教授的学术自传,也是其悠长岁月的积淀。作者把自己的人生分成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也是他实际经历的生活与学习写照:从童年时代在大陆乡居,到青年时代到台湾地区求学,再到进一步走向海外深造、教学。与之相应,全书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乡里—我的少年时代(1935—1949)、第二部分海岛—我的青年时代(1950-19
《昨日的世界》是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创作的自传体文学作品,写于1939年至1941年间,是茨威格在临终前被迫流亡的日子里完成的。在茨威格离世以后,于1942年在斯德哥尔摩出版。在这部作品里,茨威格把个人命运与时代融为一体,通过自己所经历的人与事,展示了他生活过的城市和国家的文化生活风貌,记录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到第
没有哪位飞行员能像约翰·博伊德那样同时在空战战术、航空工程和军事思想方面取得那样令人瞩目的成就,而生前却又像他那样默默无闻。他有40秒博伊德之称,这意味着不论他在空战中处于怎样不利的态势,都可以在40秒内反败为胜;他提出的能量-机动理论,是设计战斗机和制定空战战术的重要理论依据;他参与设计的F-15、F-
达·芬奇,一位划时代的全能天才,一道文艺复兴永恒之光。达·芬奇一生专注于自己的研究与创作,不曾有过商业上的成功,不曾计较被太多人了解,他在自己创造的领域沉浮,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淬炼,寂寞孤独,但快乐满足,他有在巨大孤独中的自负。打开这本书,穿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和达·芬奇一
德加,印象派中特立独行的思考者。他出身贵族,却痴迷描绘市井众生,与世间一切若即若离。德加的绘画,是一个时代横剖面的缩影。在城市的芸芸众生间,他看到了繁华、荒凉、热闹和孤寂。蒋勋以独有的敏感与哲思,带你走进德加的人类观察室。打开这本书,邂逅德加,找到精神共鸣的隐秘出口。
从圣拉扎尔火车站到草地野餐,从鲁昂教堂到莫奈花园,蒋勋以充满诗意的文字,完整梳理莫奈60余年创作轨迹,深度解析莫奈《干草堆》及《四季睡莲》全系列。莫奈一生追随世间光影,将瞬息万变的光影凝固在自己的画作中。打开这本书,走进莫奈温柔明亮、变幻多彩的光影世界。
以诗性语言解读艺术大师,重现梵高孤独燃烧的精神;蒋勋历时数年对话梵高,从画作现场到作品本身再到一封封书信,还原一个用痛苦燃烧生命以接近永恒真理的灵魂本相。打开这本书,和蒋勋一起步入那个月色温柔天空绚烂的夜晚,走进那间灯光晕黄繁星深邃的咖啡馆,走近被画笔、颜料、色彩、烟斗簇拥的梵高,感受他疯狂燃烧的压迫与炽热。
《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原型高更,一个炽烈而矛盾的天才画家,从巴黎证券精英到塔希提岛的原始诗人,他抛弃一切,只为追求原始之美,在蛮荒之中扣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要到哪里去?他撕开现代文明的虚伪面具,诚实面对本真自我,用画笔描绘人性中的欲望、贪婪、恐惧和平静。打开这本书,和高更共同经历一场逃离与重生的人生旅程。
18世纪,爱尔兰贵族女性艾琳·尼康奈尔在失去丈夫之后写下一首非凡的悼诗。今天,一位年轻的母亲黛瑞安·尼格利弗经历了一场几乎失去第四个孩子的痛楚,在读到这首悼诗时,她迷上了它与自己生活的相似之处,并开始追踪艾琳人生经历的其余部分。这是一个惊人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女人通过深入过去并找到另一个女性的声音来解放自己。文字在过往与
本特利近半个世纪以来,我一直致力于研究布莱克的精神世界,厘清对他的种种看法,探寻他生命中真实的先知拉奥孔。 这是一本全方位展现威廉·布莱克生活和创作的权威传记,作者基于其长期搜集的各种布莱克研究资料,搭配布莱克本人的诗歌和绘画创作并随书配有120幅黑白插图和50幅彩色插图,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威廉&mid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