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强调,运用法治手段开展国际斗争。法治是文武之道,更是治国之道。世界外交实践屡屡证明,一味强行地搞政治外交、意识形态外交,在国际关系中会时常处于被动地位,这与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民主法治化的大趋势背道而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需要注入法治力量。“法治外交”是本书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所谓法治外交,
大国竞争管控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意义重大的国际安全议题,关系到国际体系秩序的稳定有序。历史上,霸权国与崛起国之间曾多次因竞争失控而爆发剧烈冲突,双方似乎被无形的“修昔底德陷阱”所支配,难以实现有效的战略协调。一战前英德走向全面对抗的历史是其中的经典案例,对于深度挖掘探寻大国竞争失控的根源具有不容忽视的研究价值。作为英德矛盾
本书分为十章,主要内容包括:合众与分裂;血泪新大陆;五分之三人;空头选票;美国谎言梦;阴影女神;暴力巨人;嗜血货币;“规则”盗贼、打压锁死。
道义现实主义是由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提出的国际关系理论,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相结合,把关注点放在决策者层面,以大国的领导(包括国际领导、政治领导、领导力等)为核心变量解释国际格局、国际规范和国际秩序的变化,挑战了传统现实主义对物质力量的过度强调。该理论最早形成于2011年出版的英文著作AncientChi
新时期中国国际关系学学科发展应立足于现代中国的现实需求,坚持和发展具有民族性、自主性、原创性的概念、理论和学术体系,在增进中外相互理解融通,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实践中,塑造强大的话语能力和话语体系。本书在梳理和评析国际关系学学科发展史、理论知识体系和外交实践基础上,对新时期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三大体系建设方向展开全方位讨论
对于17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英国,学术界一直存在一个近乎公理性的认识:维护欧陆均势或防止欧陆霸权的出现,既是当时英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是英国崛起和强盛的国际政治保障。 本书对这一传统认知提出了挑战,认为近现代英国的欧洲均势积极维护者的形象是一个不符合历史现实的神话。在书中,作者一方面援引该时期英国对外事务的大量著述和一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美伊关系恶化,美国开始了对伊朗四十多年的制裁,制裁领域从经济扩展到政治和军事,制裁形式从单边演变为单边与多边并行。制裁问题成为美伊关系变化的关键因素,也是观测新形势下中东地区政治格局演变的重要参数。
本书综合运用国际关系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深入分析了印度对亚太地区的外交定位和印度亚太战略的形成、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了综合分析了印度亚太战略的未来选择及其对亚太地区秩序建构的影响
近代中日关系的重大纠纷,如琉球问题、朝鲜问题等,其源头实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其间,中日两国之间尽管由于日本的不断挑衅已开始发生摩擦,但基于《中日修好条规》的两国关系,基本属于常态关系,清政府一直着力借助外交途径处理对日问题。
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钱乘旦教授起了重要作用。本书是钱乘旦教授在学科形成过程中对区域国别学是什么、其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如何建设、如何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区域国别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学术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为什么需要区域国别学等等问题所做的思考和解答。区域国别学是一个新的学科,而且是一个交叉学科,建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