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儒简作为整体性观瞻将拓开研究新域,本书通过文字和义理两个方面的分析从人性的探索、人格的臻善、人伦的构建、人治的践行几个方面阐发其人文精神。郭店儒简人文精神研究,首要就是对人性的探索,寻求人之为之的根本。在天人贯通的背景之下,郭店儒简肯定人的主体性,高扬人文精神。郭店儒简人文精神以道德为本位,超越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以
《老子道德经心印》一书根据宇宙结构缩影图,用非利生存、互补统一规律及对立统一规律,阐释了老子《道德经》五千言。每章有概论,然后逐段解读。前四十章讲述道体、道境及返回道体的方法,后四十章讲述道生万物、德蓄万物及万物在道中长久生存的方法。引用了《尚书》《易经》《道德经集释》,吕祖秘注《道德经心传》、黄元吉撰《道德经注释》等
《荀子教育思想析论》是作者对荀子教育思想进行分析研究的一本专业图书。该书从荀子教育思想背景、荀子教育思想的人性基础、礼仪法度和教化体系等方面对荀子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刻研究,基本厘清了荀子教育思想中最关键的心与性恶的内涵与关系,阐明了礼教、乐教产生的方法和功用,并阐述了道、礼义、义、礼等重要词汇的意涵与功用及其所代表的教育
王赓言所刊《四书释文》一书其实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四书释文》是《四书集注》宋刊本系统的一个较为完整的翻版。它的版本价值在于未来出版《四书集注》精校本时,可以将《四书释文》当作一个可靠的校本。
本书共分五章,分别从先秦儒家的人性论、政治哲学、制度伦理、教育伦理与道德教育思想、礼乐哲学等层面展开。本书有较高程度的创新性,如对孔子善恶混存的人性观、荀子“性本自然、心有善恶”的自然人性论的分析,都是发前人所未发。另外对于孟子的仁政实践观、荀子的“义政”与制度伦理思想,以及基于《乐记》的儒家“乐治”思想等政治哲学层面
本书收集民国时期有关孔教会的各种资料,以便学者从第一手资料中研究孔教会的历史过程。孔教会是民国初年提倡尊孔读经而建立的社会团体,至1937年9月改名为孔学会,并逐渐衰微,终至于消亡。孔教会在民国前期的社会中影响巨大。
《子藏》的编纂是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的重大课题,具体由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负责此工程的组织和实施。其将整合文科院系和古籍所、图书馆的力量,并联合海内外有关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进行《子藏》编纂出版工程。《子藏》收录的各子著作时间,则大致上截止到魏晋南北朝之末,因为这时期诸子百家的特点比较明显;而研究各子的著
刘冰若(1909—1995),璧山人,毕业于国立四川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抗战期间,师从国学大师、理学家马一浮,著名文化学者、思想家梁漱溟等人亲传面授。解放后,历任璧山县临时人民解放委员会委员兼秘书、璧山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曾受聘为璧山县政协三届文史资料委员会成员。本书作者搜集到一批刘冰若的学术研究手稿、学
本书为《道德经》做注,多方参照,中西融合,加以译文、解读,与读者共读经典。《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一开始没书名,也没分章节,是老子写的就叫《老子》了,也有学者认为是一批人共同的杰作,并虚构了老子这个作者,后来又起了个《道德经》的名字。《道德经》有两种身份。一种是博物馆化的对象,从外部看《道德经》。《道德经》以一个概念被
本书由引言、绪论、结语和十四个专章以及“合力弘道案例剖析”共十八个单元组成。在对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简要地回顾了自16世纪以来,《老》《庄》等道家典籍传入西方的概况以及道学西传过程中的文化衍变;分析20世纪道学西用的社会、文化背景、理论基础及道学西用的内因;概括道学西用的五类主要方式;考察道学与西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