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间诂》十五卷,清孙诒让撰,清光绪二十一年苏州毛上珍木活字印本,即初刊本。 《墨子间诂》被公认为清代朴学家研治《墨子》重要的学术成果。该书最初以活字本形式印行,后改为刻本。其刻本即清宣统二年刊行的所谓“定本”,亦即通行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点校该书即以宣统刊本为底本。台湾艺文印书馆影印孙诒让先生全集,所收录
先秦诸子与楚文化关系研究
童溪易传
本书内容包括刘静、天道、人伦、良知、臣道等。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儒学最前沿的理论结集。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李景林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中江、武汉大学吴根友教授、山东大学黄玉顺教授、武汉大学袁永飞教授等学者领衔。包括社会儒学视角下的杜维明;陈焕章论儒教社会主义;康有为的梦自学研究;清代思想的异调:王船山政治哲学再探;王阳
本书以现代哲学的形式、以世界上其他哲学传统作为参照背景,对道家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阐释和创造性思考,在逻辑学、认识论、自然哲学、道德哲学、宗教哲学等方面中提炼出了诸多基本范畴、概念和命题,并以哲学的形式展现其当代价值。本书是探索道家哲学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一种尝试,这将使我们的哲学史研究不仅限于已存于历史上的思
东亚近世儒学的开展与朱子学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如何深入朱子学发展的固有文脉,具体而微地描绘出朱子学这一影响发生的思想空间,仍然是学者们需深入研究的课题。 当我们注意到朱子思想主要是以新的经典解释即经学的形态在近世东亚被广泛接受与吸收的历史事实,对于朱子哲学思想形成具有根源性意义的《周易》及其新注,便成为
本书从国家权力的角度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韩非和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已有的比较研究进行评析,在此学术成果之上重新分析、比较他们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方法论、认识论等理论基础以及个人的经历、性格和理想,比较他们著作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观点,辩证地阐述了他们思想中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及其缘由,最后指出他们各自对
道德经解析一书是一位八旬老人在对《道德经》进行二十余年的自学、摸索、思考、体悟之后,所总结出的心得与体会。作者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为底本,以帛书乙本和王弼本或傅奕本之文字补足缺字。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每一章的字词均作了详尽的注释,并逐句逐段进行详细的语法结构分析,帮助读者弄懂字词句的意思,此为作者的研读方法,
本书是“生活儒学”与“中国正义论”研究的新推进。“生活儒学”作为儒学的一种当代理论形态,突破中国哲学两千年来的“形上-形下”的观念架构,重新发现“生活—存在”的思想视域,在这种大本大源上重建儒家的形上学、形下学,让儒家能够有效地切入现代性的生活方式。“中国正义论”是“生活儒学”系统中的形下学层级的一种展开,即作为一种制
秦汉是中国学术发生巨变的时期,也是法家变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探讨这一时期法家在学术史和政治实践中的走向既有学术价值,更富现实意义。《先秦法家在秦汉时期的发展与流变》以法家在秦始皇至汉武帝这一历史时段的发展流变为研究对象,对相关历史人物(如秦之始皇帝、李斯、吕不韦、赵高、秦二世,汉之晁错、贾谊、汉武帝、董仲舒)及其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