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是我国隋朝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以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分科取士得名,为我国独创的历史文化现象。江西人在科举浪潮中,扬帆起航,劈风斩浪,驶向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舞台。千年科举,江西共涌现进士10818名,占全国进士总数106684名的10.14%,占比非常高,名列全国前茅,是名副其实的科举大省、强省。尤其是宋明两代
张居正凭借满腹智谋,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半部残书《智谋学》,便是他为官一生的经验和总结。《智谋学》共十二卷,关注的是日常生活、工作中如何成事的话题,张居正提倡直面问题、找准问题和解决问题,书中包括洞察力、谋局思维、借势造势、躲避灾祸等多方面的智慧,环环相扣,步步加深,自成体系。半部残书,千年智谋。通读本书,对我
《仕进学》有修身、明察、远猷、雅量、事上、御下、用人、守身、谋略、才辩十卷,涉及古代为官之道的各方面,囊括甚广,剖析甚深。在现代社会中,如果能够批判地吸收这部书中的智慧,学其处世正道,对我们更好地处理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会很有裨益。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选拔制度。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重及社会性质的转变,科举制在人才选拔与培养上,愈发难以满足转型时期社会对新式人才的需求。以培养新式人才为目标的学堂教育应运而生,清末新政中,壬寅、癸卯学制先后出台。然而,随着学堂建设的开展,学堂与科举之间形成对立与冲突。社会各界普遍认为科举制度的存在阻碍了学
《清朝文献通考》是记载清前期典制沿革的政书。原称《皇朝文献通考》,乾隆帝敕编。本书原系《续文献通考》一部分。乾隆三十二年(1767),复敕以清朝独立成编,以嵇璜、刘墉等为总裁官。后经纪昀等校订,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成书。有清武英殿本、光绪间浙江书局本、《万有文库》二集“十通”本等。《清朝文献通考》300卷,共分2
本书稿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唐时期西南边疆治理与区域社会互动整合研究”(16BZS100)最终成果。有关汉唐时期西南边疆开发治理及其社会文化变迁的研究,对认识中国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理解华夏文化的扩张与传播以及古代西南疆域的形成,具有学术研究参考价值。
历史上的建水,是云南文教昌盛的地区之一,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的称号。而这些称号的获得,与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有着极大的关系。现今留下的临安府学(文庙)、建水州学、崇正书院、崇文书院、焕文书院、曲江书院、学政考棚和1615名文武举人和110名文武进士的相关资料,既是中国儒家思想在中国西南边陲落地、生根、发芽的见证,也
本书是一部集中反映学界对巍山蒙化左氏土司研究的成果图书。书稿分为上下编,上编:第一部分为蒙化左氏土司明清史料集萃,该部分集中反映了蒙化左氏土司的除授情形和功绩等;第二部分为蒙化左氏土司金石碑刻资料,主要收集了巍山、南涧、洱源等县境与左氏土司有关的金石碑刻;第三部分为蒙化左氏土司家谱宦谱辑录,收录了《蒙化左族家谱》《蒙化
古人怎么参加高考?古人回家过年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古人也需要加班吗?古人的娱乐活动有哪些?……史料丰富,内容活泼,一本书记录唐宋元明清的古人日常生活。古人一点都不古,有趣好玩,时尚文艺,和我们同在。我们与他们血脉相连,息息相关。
本书以灵活流畅的文笔,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宦官的由来及其在历代的发展、变化和影响;综述了明代宦官的概况,接着从“郑和下西洋”开始,将明代两百多年间的著名宦官和宫廷内部的重大事件,做了生动的叙写。书中广泛反映了明代的朝野斗争与社会生活,形象再现了明代政治制度和特务组织的发展演变情况,深刻揭示了明王朝存在的各种矛盾弊端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