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美国艺术史专家杨薇博士的真实回忆。她出生于支边青年家庭,与父亲关系紧张,与环境格格不入;她1979年高考落榜,用15年的时间成为敦煌研究院业务骨干,却毅然离职,只为一个自费留学的机会;她曾拥有令众人羡慕的幸福家庭,却敢于撕开“美满”的假象,换来各自安好。最终,她凭借自己的努力,走出童年阴影与父亲和解,考入美国名校,
本书是新中国开国上将、中央军委原常务委员杨得志将军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创作的长篇回忆录,内容从上世纪初杨得志的童年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描述了其经历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斗争细节,展现了其半个多世纪的戎马生涯。 本书共分为六章,分别是:第一章长安城下的思绪;第二章崎岖的井冈;第三章赣南闽西六年
本书以回忆录的形式,以自己的人生轨迹,包括学习、生活、工作中经历的主要事情和切身感悟为主线,以个人爱好和特长为切入点,比较详实地介绍了青海黄南州历史文化及各民族风情文化、自然风光、热贡艺术等文化旅游资源。本书作者辛建平,即为青海同仁县人,爱好摄影,为青海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长期以来怀着对家乡的热爱,走过并拍摄了家乡的山水
本书是一部情深意切的回忆录,记录了一段长达40年的父女之情。讲述了一宗追忆父女情深的故事画卷,一部记录改革开放40年的创业心史,一场关于爱、死亡、时间的赛跑,一曲留作回味的时代劲歌,一块守望未来的理想麦田,一份未完成使命的延续。在这里,我和父亲,穿越时空,两两相望,离开这里,我们和时间,结束对峙,握手言和。本书以一个成
本书记录了中国政府及北京市人民政府在《视听表演北京条约》缔结过程和外交会议筹备及召开的过程中,与WIPO秘书处的磋商及合作经历。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因此中国人历来注重家风建设。有了好的家风,才会有好的社风;好的家风和好的社风,奠定好的国风,自然也就会有好的世风。 鉴于此,中国商务出版社联合建坤慈善基金会策划出版了我的爸爸妈妈丛书之《亚圣薪火》,旨在传播和弘扬中国优秀家文化,促进优良家风建设,促进家庭
战火燃青春
本书记录了老北京的历史、地理、气候、名胜、民俗等诸多内容,为读者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北京的市井生活,堪称一幅民国时期北平风俗的清丽画卷。
《北平市井》为作者上世纪40年代末由北京迁居台北后,连载于台湾地区报刊上的故都往事回忆录,是一本回忆老北京风物人情的专题之作分三章,记录了老北京的风情、业态、市肆、庙会等诸多内容。为读者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北京的市井生活。
本书是一部讲述了作者从北京大学毕业到宁夏工作数十年经历的文章选集。主要是作者在《宁夏日报》任编辑、盐池劳动工作和到宁夏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教书的工作经历、生活细节,人生感悟和经验介绍,其中有对作者关爱、帮助的工作领导、劳动挚友的人物描写文章。书中还收录了与作者有过多方面接触的一些友人、学生的回忆短文,书稿所选文章大都取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