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本土化指一切希望并能够用“全球化的思想,本土化的操作”(“thinkgloballyandactlocally”)的个人、团体、机构等。本书就全球本土化运动的主要形态、类型及其演进趋势,南北本土化运动的区别,本土化运动与民粹主义、保守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等的联系,本土化运动的社会基础、社会动力以及本土化运动与全
本书以能源安全合作为例探讨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当今的能源安全挑战不再是单个国家内部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它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国际公共问题,能源安全就成为了一种国际公共产品。公共问题的性质决定了其解决需要国家间的协调合作,这意味着全球能源安全的实现要求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因而,能源安全公共产品的供应在本质上可以看作是国家间
本书对国际仲裁的表达形式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国际仲裁具有三种不同的理论表达形态。第一种是将国际仲裁视为单个国家法律秩序的一部分,这是国际仲裁的属地表达形态。第二种是将国际仲裁视为根植于多国法律秩序的纠纷解决机制,这是国际仲裁的威斯特伐利亚表达形态。第三种是将国际仲裁视为不从属任何主权国家法律秩序的自治的法律秩序,这是
书稿以作者的博士论文为基础,内容围绕格鲁吉亚采取战争主动挑战俄罗斯展开,旨在探讨小国特殊的安全行为逻辑。在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中,小国主动通过战争挑战大国的案例并不多见。通常情况下,小国在威慑之下会展现屈服姿态,并通过和平的方式谋求安全以及更高层次的目标。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在探讨国际法主体的行为动因时往往未能足够考虑认知因素
环境人格利益请求权的权利基础,环境人格利益是自然向度的人格利益,是人之自在存在就应具有的,是内在于人、属于人所固有的属性,其法定化是社会人之自然属性凸显的结果。环境人格利益请求权的主体,对于环境人格利益请求权的主体而言,“自然”的人是环境人格利益主体的基本内涵,结果公平是环境人格利益请求权主体制度设计的目标。环境人格利
本书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史的梳理以及对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危机的批判分析,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全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生态文明新形态。第一章回顾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揭示其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理论价值。第二章分析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危机,批判“主客二元”思维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性影
继《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话题”“人物”(明遗民),《续编》的“制度”“言论”“心态”,本书尝试经由被认为最重要的家庭关系——“夫妇”“父子”,进入明清之际士大夫更为日常的生活世界。本书讨论的,是明清之际士大夫经验中的家族、家庭,他们所面对的伦理关系,以及他们对有关经验、体验的表述。士大夫与“家庭”“家族”有关的言说
本书是《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续编,保持了《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在研究视角、结构方式和学术眼光方面的独到之处,选取明清易代之际这一特殊时刻,以明清之际的儒家之徒(以及儒学影响下的士人)的著述作为主要的材料来源,以明清之际的制度、士人的言论和心态为视角,通过对明清之际的文化现象、士人话题的探究展开对晚明士风的分析,经由明
本书回顾了明清易代之际,围绕赣州易堂的一个士人群体中发生的种种故事。作者关注其中所体现的人情、伦理、道德等因素,立足点仍然在“人”,观照特定环境中人的生存方式与人生选择,那一时期士人的所谓“心路历程”,其“表述”中的自我刻绘与彼此状写。生存于明清易代之际的特殊时势中,易堂诸子孜孜于“求友”,以他人丰富自己的人生;作者经
由中国现当代文学到明清之际的思想文化,作者一以贯之的是对“人”的兴趣,对士大夫——知识者的兴趣,对心态、精神现象的兴趣。本书关注明清易代之际这一特殊时代中国士大夫的言论、心态、选择,上、下两编各以“话题”和“人物”为切入点,借助大量生动的历史材料,读解知识人的命运,在研究视角、结构方式和学术眼光方面都具有独到之处,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