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着眼于中国70后作家群体的代际境遇、时代精神体验及文学生产机制等问题,通过对70后文学创作现状的梳理及对其存在问题的剖析,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21世纪中国文学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作者多为活跃于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
本书借鉴人文学科前沿理论资源,主要从文、史、哲等多维视野,探索与阐发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文学史观建构、文学史现象缘起与生成、作家精神与艺术世界构造、文本创造机制的奥秘等重要学术命题。主要内容如下:(1)以准确、明晰、凝练的笔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诗、史、哲学品质,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中寻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创新支点
曾大兴、夏汉宁、方丽萍主编的《文学地理学(第7辑)》收录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25篇,系从172篇与会论文中精选出来的,包括韩国庆北大学郑羽洛教授的《韩国洛东江及其沿岸的空间感性与文学疏通》、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衣若芬教授的《东亚文明精神与潇湘八景文化意象》、曾大兴教授的《地域文学的内涵及其研究方法》、高建新教授
本书雅俗共赏,作者以全新传播理论文化研究视角,尝试拆解过往张研范例,通过考察张爱玲书写创作与真实人生交互辩证,探究其在上海1943-1952年的关键十年的创作辉煌与人生文本矛盾,欲在崩溃中的重现发现一个真实的张爱玲。该书可谓张爱玲文本创作与真实人生*精彩的辩证交锋,发现并填补了张学研究系谱的空白,为首部张爱玲性心理研究
本书抓住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乡土叙事这条线索,一方面梳理中国乡村社会近代以来的变迁,一方面在这个坐标内观察鲁迅、贺敬之、柳青、赵树理、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刘庆邦等作家的乡土书写,既注重文本细读,亦关注文本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在社会史的视野内重构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便实现文学与历史的双重启发与关照。
《文艺看法》题为“文艺看法”,既指看文艺的观点,也指看文艺的方法;而被看的文艺,则是文学、艺术的现象与作品。作者三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文艺的创作、研究和讲授工作,因此《文艺看法》打通了业界与学界壁垒,属作家型学者或学者型作家著述。书中所收文章,很多在中文一级与核心期刊发表过,具有文艺文献学价值,深切当代文艺思潮、作家创作现
《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是学术研究性集刊,主要内容是对中国文学(以古典文学为中心)的跨文化、跨学科研究。本集设置国际中国文学研究论坛、日本汉文古写本整理与研究、中外文学交流史、文学国际教育笔述等栏目,共收研究性论文18篇。
本书是对俄藏242敦煌本《文选注》、天津博物馆藏敦煌本《文选注》、日本永青文库藏敦煌本《文选注》三种旧注的疏证,并附录了三种旧注的清晰图版。
本书主要包括三大模块:一者为成因研究,揭橥朱熹佛禅因缘生成的历史语境及其佛禅思想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二者为表现研究,分别检讨朱熹文学思想、诗文创作、语录体散文与佛禅各个层面千丝万缕的联系;三者比较与影响研究,纵向比较与横向联系双线交叉并行,贯穿朱熹文学与佛禅种种关系的探讨中,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出朱熹文学与佛禅之关系的独特
明清以降,中国的城市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汴京、临安、北京、金陵、苏州等历史名城,一方面见证了中国近代化与现代化的过程,一方面更挟其丰沛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动能,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形态,也在文学的创作与接受中有着或隐或显的表现。胡晓真进入文本细部论述文学与城市生活的交织,带领读者走入虚幻实境,感受空间与创作的虚实辩证、相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