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为“趣读马克思?10分钟马哲课”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着力关注19世纪50年代直至其去世,马克思所撰写的《资本论》及其手稿包括其相关报刊文章的核心文本。 延续前两部“趣读马克思?10分钟马哲课”的一贯风格,本书仍将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思想阐发与其时代语境相结合,力图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呈现彼时身处英国的马克思面对资本主义社
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富起来向强起来飞跃的过程中锻造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价值观,主要体现为中华民族谋求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价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的价值;为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凝心聚力的价值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
共同体既关乎社会制度形式及资源配置方式的合理性问题,又关乎与特定社会形式相关联的人的自由发展等价值性问题。对这两大问题的探索构成了马克思思考共同体的逻辑主线。本书成果立足于青年马克思1848年之前的核心文本,围绕政治哲学层面,力图把握马克思基于世界历史进程的共同体思想的多重维度和深层逻辑。总体上说,从“自然共同体到市民
本书主要对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早期著作进行导读。首先是对马克思早期各著作的写作背景和理论意义进行梳理,对各著作中的思想内容进行总结和凝练。其次是对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各个发展阶段
本书深入挖掘马克思与恩格斯著作中有关人生哲学的论述。从逻辑框架看,开篇探讨人生的本质,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塑造自身;进而阐述人生的意义并非抽象的精神追求,而是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实现;接着剖析人生价值观,批判资本主义对人性的异化,倡导建立公平、正义,符合人性发展的价值体系。本书结合社会现实,从历史发展
本书以先验人类学的理念为线索,以其中的核心问题为导向,综合性地重构了康德的判断理论体系;与此同时,还采取了历时、共时相结合的方法,追踪了其判断观的发展过程。在先验人类学的理念下,判断可以被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理论判断、实践判断、反思判断。对于三者的探讨,均是以作为命题的判断为出发点,经“作判断”的思维活动,最终揭示出体
本书以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为核心,系统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被颠倒为物与物的关系”这一根本秘密。作者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等经典文本,完整梳理了马克思从“私有财产之谜”到“拜物教批判”的思想演进历程。通过对比卢卡奇、鲍德里亚等学者的理论路径,本书进一步探讨了拜物教在金融资本时代的最高形态
本书为学术类连续出版物,每年拟出版2—3本,由吴满意教授担任主编,特邀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名专家组成编委会。重点围绕精准思政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探究,依据受教者需求,聚焦精准识别、精准供给、精准管理、精准评价验证等,精心思考与研究学生、教师、管理者画像,贯通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联通多元化施教主体协同发力,融通信息技术与
在全面深化改革重要历史时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通过自身的出场与在场,关注重大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提出标识性概念与重大学术命题,在构建当代理论形态中发出时代先声,成为人类历史发展实践之先导。在这个意义上,紧扣时代的主题,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创新的逻辑演进史,总结发展创新的历史经验,将时代中的问题提
本书紧扣当代中国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这一核心研究主题,在系统分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处的网络话语生态以及深刻阐释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的逻辑理路基础上,对当代中国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现实挑战和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探讨,具体回答了当代中国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所应遵循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