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不二(1119—1182)是“全真七子”中唯一的女性,中国道教发展史上地位最高的女性修炼者之一。本书梳理了孙不二从嫁为人妇到悟道出家、成道仙逝的人生历程,论述了以孙不二为祖师的女丹传统。本书不仅整理了孙不二的著作、全真祖师赠孙不二及其他坤道的诗文、孙不二的传记资料,而且抄录了清代七真小说中的相关部分,为了解孙不二在后
李道谦是元代全真高道,也是教内著名的教史史家,为积极推进全真教的发扬光大做出重要贡献。本成果包括李道谦评传、年谱、著作汇编与校释、附录四部分。评传部分阐述了李道谦弃入儒道的经历、法脉传承、弘道活动、著述思想等。年谱部分利用全真传世文献、碑刻、史志材料等按年编订李道谦一生主要事迹。著作汇编部分,利用大量碑志材料校注李道谦
本书实一本研究中国道家丹道思想历史的学术普及读物。丹道可分为外丹道、内丹道。粗略的說,外丹道奠基于古仙术中金石变炼之术及对黄白的追求,而后与道气结合,最终演为天元丹法。内丹道可分为清静、彼家两大流派。清静派又分为先命(气)后性(神)和性主命从两大类——如钟吕《灵宝毕法》就是命气为重,而陈抟一系丹法以心神为重,分别从古仙
于道显生于金大定七年(1167),逝于金开兴元年(1232),是道家著名人物。《于道显学案》对于道显的生平事迹、劝道生涯及心性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生平事迹部分从师事长生、隐修女几、悟道许昌和弘道度徒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劝道生涯部分通过分析《离峰老人集》中于道显与社会各阶层人士之间的诗歌往来唱和,探讨了于道显的劝道观;
姬志真(1193—1268),俗名姬翼,字辅之,自号紫微野人、夷山老人、知常子,泽州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县)人,是蒙元时期全真教重要教史家之一,也是道教史上最后一位有影响的重玄学家。本成果包括姬志真评传、年谱长编、知常先生《云山集》新编等三部分内容。其中评传部分主要阐述了姬志真的生平与法脉、姬志真与金元全真教史家群体、全
《感应篇》是中国古代劝善书的典范,在规范人们日常行为,止恶劝善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本书作者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思想史、社会史等研究方法,考察《感应篇》对明清政治、社会的影响,但又不局限于对文献本身的阐释,而是对文献背后蕴含的深刻的社会价值和内涵进行考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结构上,以时间顺序,紧密把握从宋元到晚清
本书作者选取明清及民国年间内丹学文献汇编点校成书,所选资料包括《丹道概论》《大成捷要》《修身正印》《地仙玄门秘诀》《觅玄子语录》《金丹妙诀》《玄机口诀》《葛仙翁太极冲玄至道心传》《仙学真诠》《丹经指南》《补天髓》《先天气功筑基要诀》,共计12种。这些资料的特点是比较通俗易懂,或讲解原理清晰,或解释术语明了,或叙述丹法详
本书原稿《民国时期道教研究——以内丹学为中心的考察》获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本书从现存民国道教内丹学文献入手,以陈撄宁、蒋维乔、冉道源等人为例,采用个案研究与宏观阐述相结合的方法,对民国时期道教内丹学的渊源、特点、思想、价值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道教自身发展状况对其影
太极传说是张三丰所创,本书为古籍整理图书,在古代版本上进行对比校对。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李涵虚依据“圆通道人藏本”刊刻了《张三丰先生全集》,“板藏青空洞天”。本次点校整理,以“空青洞天道光刊本”为底本,首次以该本点校。参校青空洞天朱道生刊本《道藏辑要》、上海江左书林石印本(1919年)、上海中原书局石印本(19
本书第一次将江苏道教文化置于江南文脉和中国道教的整体视域中,依据历史文献、道教经典、地方志、田野调查所获的资料,以江苏道教文化的历史发展为经,以对江苏道教思想、教义、人物、道派、道书、道术和科仪的个案研究为纬,通过经纬交织的方式,对江苏道教文化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全面研究,通过深入探讨江苏道教文化的演变发展、丰富内涵和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