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秀丽的巴蜀大地造就了丰富、独特、多元、包容的巴蜀历史和巴蜀文化。如今的“巴蜀文化”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它不仅包含狭义的古巴蜀文化遗产,更是指以川、渝两地为核心的多民族文化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从古至今的文化总和。本书以巴蜀地区文化为研究基础,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传统村落文化、农耕文化等方面,并对其各部分文化遗传
本书为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出土战国文献汇释今译丛书(第一批6种)”之一。新蔡葛陵楚简于1994年问世于河南省境内新蔡县城西北葛陵村1号楚墓,其内容主要有卜筮祭祷和薄书两类。本书以新蔡葛陵楚简为研究对象,从摹本、释文、汇释、今译几方面进行整理研究。摹本以《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二)》竹简图版为基础,参考《新蔡葛
本书为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出土战国文献汇释今译丛书(第一批6种)”之一。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本书以睡虎地秦墓竹简为研究对象,从标点、汇释、今译、摹本几方面
本书为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出土战国文献汇释今译丛书(第一批6种)”之一。天水放马滩秦简于1986年在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党川乡放马滩战国秦汉墓地出土,内容可分作《日书》甲种、《日书》乙种及志怪故事《丹》三种。本书以天水放马滩秦简中的《日书》为研究对象,从摹本、释文、汇释、今译几方面进行整理研究。摹本以原简图版为
关于曹操墓,民间一直都有“七十二疑冢”的传言。2006年意外发现的一方两晋时期的墓志透露了曹操墓的方位。因墓葬被盗掘,考古队开启抢救发掘。本书以纪实的手法讲述了曹操墓惊心动魄的发掘故事,通过文献和考古资料对证认定墓主人身份,根据一系列关键证据对公众的质疑逐一进行科学回应,再结合科技与人文的方法,以全新的研究成果还原一个
本书对龙门石窟各个时期的洞窟进行了考古学研究,并对主要题记进行了录入并整理研究。本书是在阎文儒先生1942年到龙门石窟调查和80年代到龙门石窟调查时与时在龙门石窟研究所工作的常青调查、研究基础上出版的,出版后在学界与大众读者间获得了较高的口碑。受当时资料缺乏和各种条件限制,本书在学术观点、资料完整性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本书内容讲述: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现存造像近11万尊。石窟中保存有造像、装饰纹样、建筑、服饰、音乐等方面的丰富资料,是研究佛教艺术、造型艺术、装饰艺术、审美思想的珍贵资料。为进一步深入阐释龙门石窟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龙门石窟研究院谋划编撰“龙门石窟艺术鉴赏丛书(第一辑)”6本图书,其中调查、整理龙门石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藏文物集萃(中英文)》系列丛书,是一套具有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民族文化丛书。茶马古道主要是指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形成的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不仅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的走廊,也是走向世界的主要通道。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珍藏1000多件茶马古道滇藏线上的文化遗珍,此书精选了马、牛
本书收集了历史上关于楚玉的典籍以及流传于荆州的传说,调研和走访了荆州现存与玉石加工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与传承人,得到了关于楚玉较为系统的资料。作者本着严谨科学的态度,对照历史典籍记载对与楚玉加工和利用有关的部分工艺、器具和物品等进行了实物复原和还原,再现了历史的真实,为发掘历史楚人和当今荆楚大地上的人们与楚玉源
本书共分为六个章节,以时代为序,对历年来廊坊地区发现的重要文化遗存进行介绍,其中有笔者的学术研究观点,也有对文物内涵的深入挖掘和解读,每个章节穿插一些相关的专题讨论,还有一些与廊坊有关的历史人物介绍。全书既追求学术的严谨,又兼顾通俗的表达,用考古学的视角将廊坊的历史娓娓道来,以求能被大众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