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杨燕迪教授2017-2022年发表于《音乐爱好者》、《文汇报·笔会》音乐人文笔录专栏、《上海书评》、《书城》、《人民音乐》、《钢琴艺术》的散文、乐评,内容聚焦德意志音乐、俄罗斯音乐、中国音乐与二十世纪音乐,既有对经典作品独到的今日解读,也有对新作品的剖析推介,为当下音乐生活提供了一份可兹参考的实
噪音是如何变成美妙的音乐的?记谱法的发明源自怎样曲折的故事?爵士乐为何会从美国一路火到巴黎?中国古代哲学又如何影响着世界音乐进程? 伊萨科夫突破传统音乐史作品编年体的结构,采用主题式的书写方式,从乐谱的发明、歌剧的诞生、爵士乐的爆发,到性别的解放,以及中西文化的合流等10余个主题,全面讲述了人类音乐3000年的变革史。
著名音乐学家塔鲁斯金以博古通今的一家之论,将西方音乐从源头至今的故事娓娓道来,成就了享誉世界、屡获殊荣的五卷本《牛津西方音乐史》。第一卷《从最早的记谱法到16世纪》遍览数个世纪的音乐创新,揭示了形塑西方古典传统的各种早期力量。起笔于千年前音乐符号的发明,塔鲁斯金处理了一系列主题:格里高利圣咏,奥古斯丁和波埃修斯的音乐之
著名音乐学家塔鲁斯金以博古通今的一家之论,将西方音乐从源头至今的故事娓娓道来,成就了享誉世界、屡获殊荣的五卷本《牛津西方音乐史》。在最终卷《20世纪后期音乐》中,塔鲁斯金介绍了从二战结束至今的伟大作品,对科普兰、凯奇、巴比特、布里顿、赖希与格拉斯的作品作了深刻剖析。电子音乐和计算机的影响,流行音乐和摇滚乐的兴起,后现代
本书基于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既关注理论研究,又关注实践应用的综合研究,既立足本土,又放眼世界,既关注当下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又关注本学科的国际发展趋势,在音乐教育哲学观及音乐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及本土实践研究,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研究,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及教学模式、实践模式研究,中
本书以田野音乐研究为切入点,运用现代田野手段对中国传统音乐、少数民族音乐、跨界民族音乐等进行整体性创新研究,汇集了作者自21世纪以来通过实地考察,在路学、流域学、区域国别学、边疆学、仪式学、形态学、内亚研究等综合论域视角下,提出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学田野活态音乐研究特色,彰显跨学科综合研
该专著是中国音乐史学者极为期待的专著,分为四章结构(文献→宫调→记谱法→译谱),清晰再现了赵如兰宋乐解译目标与研究思路演变与发展的轨迹。是第一部宋代音乐断代史专著,建立了遵循音乐文献解译古谱的学术规范,首次系统汇总、考辩、编纂了各地的宋代音乐文献。率先构建了中国音乐史国际术语体系。首次提出了宋代俗字谱“以勾代上”记谱法
本书是首部从古典学角度全面探讨迪伦歌曲文学性的著作,为将迪伦从摇滚名人堂引入古典诗人的万神殿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由。在本书中,开设了哈佛大学同名课程的教授理查德·F.托马斯要求我们反思:“是什么造就了经典?”他雄辩地论证了迪伦的现代意义,同时为读者揭开了迪伦歌词背后的秘密。
本书是一本学术研究著作。本书从音乐传播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问题,通过分析民间音乐的传播特点、影响因素和传承途径,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本书全面探讨了当代社会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文化的价值,分别针对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舞蹈音乐、民间戏曲、民间说唱音乐文化及其传承与保护进行了深入论述。同时,
本书是一本研究性历史论著,作者对中国古典戏曲叙事思想进行历史性研究,揭示了了中国古典戏曲叙事思想理论演变与实践的发展关系。本书对彰显戏曲叙事的独特性,深入了解古代戏曲叙事的发展,完善戏曲理论史研究,促进古代戏曲叙事理论对当下发挥新的作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分上中下三个部分。分别设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研究、高等音乐教育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