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开头是“引子”,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交代了作者的旨趣,即国学趣向和采用传统小学书的体式。其后共分八章。第一章毛传、郑笺与三《礼》,考证毛、郑释语与《仪礼》《周礼》《礼记》的关系。第二章毛传、郑笺与文献,举例指出毛传引用了《孟子》《孝经》《左传》《国语》等古籍。第三章毛传解《诗》内容考察。第四章郑笺解《诗》内容的考察。
《大学语文》按照历史发展脉络,涵盖了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和现当代文学。通过对各个时期经典作品的精选与解读,带领学生领略不同时代文学的独特魅力。从古老的秦汉文学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在魏晋南北朝文学里体会思想的多元碰撞,于唐宋文学中品味诗词的极致之美,在元明清文学中探索文学形式的多样变化,再到现当代
民间文化生于民间、兴于民间、藏于民间,最接地气,最好地保留了中华文化的根脉,留下了中华文化的特殊印记。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根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丰厚土壤,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即寻美民间、探源民间、问道民间,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对民间文化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邂逅”到“入门”,进而寻美、
《全球中文发展研究》聚焦全球中文发展研究,涵盖广泛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刊通过推动全球中文发展的研究,对于更好地服务于国家语言文字事业,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传播与创新发展,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刊将为相关学者提供一个开放、公正、公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为全球中文发展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汉语与越南语、泰语间的音译词声调互借机制实验研究“结项成果。音译是语言接触的常见现象,在音系研究的语境中音译词通常被称为借词(loanword)。借词发音应尽可能接近借出语的原本形式,但对于何为“接近”以及哪些因素会影响“接近”过往研究看法不一。为了从新的视角审视以上问题,本研究以声调互借为
胡朴安(1878—1946),,著名报人和近代经学、训诂学家。安徽泾县人。先后任教于上海大学、持志大学等。他的《中国训诂学史》成书于1937年,是我国第一部训诂学史方面的著作,具有开拓性的重要意义。本书除“绪言”外,共分为六章,详细论述了训诂由开端发展一直到清代的历史,以及今后训诂学发展的趋势。 本书将中国传统训诂学
成语故事
漫画语文启蒙
全书共分为七章,包括国际中文教学的发展、学科属性与研究框架建构、学科理论基础、主流教学方法与模式、中文要素和技能教学、中文习得研究、基于课堂的中文教学过程、中文教材编写与测试、现代教育技术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为国际中文教师提供了较有操作性的参考。
本书以作者三十来年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特别是语法中的语用问题的教学与科研积累为基础,整合了国内外语用问题研究的精髓,突出了汉语表达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语用策略。全书共分九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理论系统的梳理,展示了汉语语用的多种呈现模式与风格。二是突出汉语语用特色的挖掘,把语言学界的研究成果用语用的视角整合起来,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