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文明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关于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系统论述。本书正是对儒家文明相关问题的讨论。包括:与现代新儒家对话,反思五四以来那种基于普遍主义视角的研究范式;与康有为的对话,重思广土众民的国家如何塑造认同;与朱子对话,四书与五经之间的理论紧张该如何化解;与经典对话,探讨船山先生的六经责我开生面!本书内容曾
《论语》乃孔门。惜时下注本杂乱,圣人血脉难接,迫切需要正本清源。本书以疏通义理为主,以朱子《论语集注》为底本编著,特色有三:其一是以黑体突出经文,略加音注,以利诵读;其二是参考最新的文字训诂成果,力图回归经典所处时代的语境,体贴圣人的本来意思;其三是义理发微,本于朱子集注之血脉和精神,兼容汉学与宋学的精义,并在此基础上
明代朱得之的《庄子通义》是现存明代最早的一部解庄著述,其在继承前人解庄成果的基础上,会通儒道,注重吸收阳明心学的思想,以心学解庄,开创了庄学的新局面。其对《庄子》外、杂篇真伪的考论及对《庄子》《列子》关系的辨析也对庄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编校者以《庄子通义》浩然斋本为底本,参校丁坊本、李栻本和傅山本进行点校,其中浩然
本书为四川民国的著名学者袁焕仙先生的主要著作结集,共十一部:《榴窗随判》《黄叶闲谈》《中庸胜唱》《灵岩语屑》《酬语》《<心经>三讲》《通禅与王恩洋》《东方学术界之函讨》《统说<庄子·齐物论>》《高山佚韵》,以及《国是主张及宪法意见》等。本书所收录篇章,都是根据现仅尚存的雕版所精校。本书的出版,将会对四川民
本书是傅斯年先生在阮元《性命古训》一书的基础上,重新将商周甲骨文、金文及先秦遗典中的生性命令诸字一-整理解读,通过语言学的方法还性命诸字之原,用思想史的方法梳理儒家性命说思想的演变与传承。全书分三卷,一卷字篇,对先秦传世典籍中性命诸字进行训诂;二卷义篇,梳理先秦儒家各派性命说观点,演其流变;三卷绪篇,分析汉代以来儒家各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古代新疆地区儒学文化传播研究”成果。该书系统地统梳理了历史时期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在新疆的传播进程,改变了传统学术把边疆视为儒学的“化外之地”的做法,也进一步通过展示和描述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在边疆的传播过程,让人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在历史进程中中原文化建构和传播力度的变化情况。本书的研究
孟子以“知言”自称,以“好辩”“善辩”著称。孟子“知言”,指的是孟子认为自己善于分析、理解、评判别人或偏颇(“诐辞”)、或夸张(“淫辞”)、或邪谈怪论(“邪辞”)、或闪烁其词的话(“遁辞”),而这四种言辞正是孟子辩驳的对象。本书基于语用论辩学的“批判性讨论模型”和“策略操控”理念,提炼出孟子论辩性话语合理性“一体两面”
本书以大众通俗读物形式讲述《老子》(即《道德经》)帛书出土50年、楚简出土30年来的众多研究成果,以帛书甲本为底本,结合楚简,考校2000多年来20余部重要的传世版本,参考近90年来数以百计的研究专著和论文,力求最大限度地接近《老子》原貌,复原《老子》的本意与真谛。本书设置复原本(以帛书为主、楚简为辅)、释文本(以帛书
“四书五经全本译注”包括《大学译注》《中庸译注》《论语译注》《孟子译注》《诗经译注》《尚书译注》《礼记译注》《译注》《左传译注》。《四书五经全本译注》遴选我社已有译注类资源,是为中等水平读者阅读而编著的普及读本,译注者充分把握“四书五经”成书背景与前人注疏的流变,并广泛吸收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按章节以原文、注释、译文、
本书是陈建翔教授全面诠释《道德经》,重新解读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解读道德经,可以说是道德经的教育解读版。作者本次发心做《道德经》教育版解读,想达到三个目的:1.把市面上流行的解读版本中比较明显的翻译、解读的错误纠正过来;2.把老子思想中微妙玄通、未被人们理解、发现和重视的东西,尽可能挖掘出来,加以宣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