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主要关注“中学西传”,探究中国文明的世界意义,包括四大发明、中医、儒家文化等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与影响;下部主要研究“西学东渐”,关注西方科学知识、方法和精神引入中国后,为中国的科学体系注入新的思维方式与发展契机。
这是一部详细讲述拜占庭帝国从诞生到衰亡的历史著作。从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将罗马帝国的首都迁至希腊城市拜占庭(更名为君士坦丁堡)到1453年这座城市被土耳其人攻陷,拜占庭经历1000多年的岁月,是古代西方封建王朝中最长久的帝国,它的建筑、艺术品和文化堪称人类的奇迹,基督教文明更是在这个国度快速发展,到达顶峰。英国历史
吴浩,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本书针对研究生学术写作中的痛点和难点,从写作立意、写作思路、写作规范等方面细致讲解世界史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用案例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提升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本书从研究世界史的角度阐述如何写好研究生学术论文,帮助相关专业的学生有效提高论文写作水平和能力,并可供相关专业教
米哈伊尔·普塞洛斯是11世纪拜占廷帝国的历史学家,其著作《编年史》共7卷,记载了976—1078年间的历史事件,涵盖从瓦西里二世至米哈伊尔七世的14位拜占廷统治者。本书是关于米哈伊尔·普塞洛斯《编年史》的一项综合性研究,对作家和作品进行比较全方位的解析,重点在于普塞洛斯关于拜占廷帝王“形象”的塑造和评价。本著作还详细梳
从地中海-亚细亚到伊朗高原的广袤地域,是世界最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本书将带领读者探索的历史,从早期的灌溉农耕文明到城市国家的建立,从赫梯古王国的军事领袖到埃及尼罗河流域的文明缔造者,从腓尼基人的航海探险到伊朗人的迁徙,从古巴比伦之囚到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 民族和国家的兴衰,领土争夺与政治斗争,多元宗教和文化的
《光明时代》是一部关于中世纪历史的书,作者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中世纪历史,驳斥了世人对中世纪的普遍误解,捕捉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复杂和人性。作者认为,中世纪是罗马文明的延续,不是停滞的黑暗时代,而是不同民族和地域交流、流动的时代。本书以全新的眼光看待罗马的陷落、查理大帝、维京人、战争、异端、黑死病,以及伊比利亚的多宗教等等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本书讲述了罗马如何仅在其存在的前几个世纪,便从台伯河上的一个小居民点发展成为意大利最强大的城邦。这是罗马历史的形成期。罗马在政治领域、领土扩张、社会结构和宗教领域表现出来的大多数特点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或确立的。作者探讨了罗马在竞争激烈的意大利社会中崛起和成功的原因,分析了罗
长期以来,我们在理解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时候,总是带有一种浪漫的唯意志论色彩。我们想象,当西方世界突破了中世纪的思想牢笼,在制度和理念上得到了解放,西方文明就开始崛起。文艺复兴、思想启蒙对于西方近代史的重要意义诚然不可否认,但是这并不是历史的全部,也不是西方文明崛起的根本答案。西方文明在近代的崛起,首先是他们有组织的军事暴
本书以古希腊思想家的一句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为命题,并通过人类两次大思潮运动的成果找答案。第一次大思潮运动发生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它奠定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体系;第二次大思潮运动产生于欧洲,从文艺复兴运动中萌芽,通过启蒙运动和后来的工业革命达到高潮。不管是从东方的哲理方向去认识人之为人,明白自己的个性、感情,又或是通
在5000多年的人类文明史中,为何有的文明早已陨落销匿,而有的文明则薪火相传、绵延至今?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互动,对今日世界形成了哪些影响?东方文明以保守内敛著称,而西方文明则浪漫奔放,为何两者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在这本别开生面的文化演讲集中,西学大家赵林教授从5000多年前世界文明的起点讲起,以宏观而长程的视角为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