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资本论》在19世纪下半期俄国的译介与传播为时间线索,以俄国各派知识分子对《资本论》的不同解读为空间线索,研究《资本论》与19世纪下半期俄国思想的关系。19世纪70年代的俄国不仅开创了《资本论》经济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而且对《资本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19世纪70年代下半期关于《资本论》的辩论使俄国成为当时世界上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第二部分是摘录,即散见于其他著作和书信中有关中国的论述。第一部分收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中国的文章共18篇,除了一篇发表过程奥地利维也纳出版的《新闻报》以外,都刊载在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上》。这些文章是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写的。第二部分是摘录,收录了散见于马
《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这组文章是恩格斯于1851年8月-1852年9月写成的,连载于1851年l0月25日1852年10月23日《纽约每日论坛报》的德国栏目里。这是恩格斯总结德国1848年革命的一部重要著作。恩格斯通过总结德国1848年至1849年的革命经验,用阶级斗争观点分析德国的阶级结构,德国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失败
《德国农民战争》是恩格斯研究德国革命问题的成果,是总结欧洲1848年革命经验的重要著作。该著作于1850年夏天和秋天写于伦敦,载于《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第5、6期合刊。在1870年以单行本形式出版,由于深受德国工人读者欢迎,于1875年重印第二版。恩格斯生前曾准备对这部著作进行修订,因忙于马克思的遗稿
本书聚焦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主题,展现了百年毛泽东文艺思想传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艺理论发展的伟大历程,提出毛泽东文艺思想传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不断发展的四个高峰,即以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主要标志的第一个高峰,以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为主要标志的第二个高峰,以197
杰克逊以回顾19世纪诞生于法国的社会主义方式,对社会主义运动的两股潮流——威权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进行逐一考察”,展示二者之间的斗争过程,揭示其背后的“历史逻辑”。提到威权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就不能不谈到这两种主义的缔造者——马克思与蒲鲁东。截然不同的性格和成长环境,是后来二人形成不同理论旨趣,并选择不同革命道路的内在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进步测度理论和方法研究意味着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和劳动生产力理论为基础,借鉴主流经济学技术进步测度所采用的先进方法和手段,围绕劳动生产率构建和选择技术进步测度指标,最终达到系统化研究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测度理论和方法的目的。
此书为高校公共必修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详案,由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具体负责编写。内容主要为围绕“概论”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本书是一本极具特色和创新意义的教学方案,通过精心设计“三题三入”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深入
本书面向马理论考研用户,主要适配专业为【030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知识点解析+真题讲解方式呈现,以知识点解析+真题讲解方式呈现,梳理核心知识点,按照知识点重要程度加以区分,方便考生理解学习,主要供考生在考研备考的中后期使用。本书内容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
关于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与当代实践,学界当前的研究聚焦于三个方面。第一是关于金融资本运动规律的理论进展。相较于20世纪初列宁、希法亭等学者剖析的金融资本,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过程中对金融资本呈现出新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学者们围绕现代金融资本展开讨论,分析其在运动领域、积累方式、对经济周期和危机的影响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