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至1866年,密福特在英国驻华使馆任职。本书即以书信体裁,记录了他在北京的所见所闻。从英法联军侵华到太平天国运动,在清王朝日薄西山的大背景下,他描述了皇室贵族、沙场军人、文化精英、僧侣平民等不同人群的生存状态。这是一幅19世纪60年代的社会生活图景,也是记录清朝后期社会的宝贵史料。
本书是天才的历史学家张荫麟先生的名作。作者以生动活泼、雅俗共赏的文字,概述了自上古到中古的中国历史,体现了作者渊博厚实的学养与深邃敏锐的洞见,且富思想内涵和理论深度。作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饱含情感与敬意,书中的不少观点和思想在今天仍极有价值和启发意义。
历史学者、中国原生文明理论家孙皓晖全新文化散文集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怀古,关于秦文化的古迹;第二部分斯人,关于古今人物;第三部分年华,关于秦文化,尤其是诗、酒等。 古来酒风,浓烈莫如战国战国酒风,雄放莫如秦人秦人遗风是我们生命的基因,灵魂的根基何谓秦风?永不沉沦之顽韧精神也
敦煌日课是一套关于敦煌和敦煌艺术的通识类读物,全面介绍有关敦煌的方方面面,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活泼可爱的手绘图画,以及真实清晰的壁画临摹,讲述了354个不可思议的敦煌艺术小故事。让读者了解敦煌的历史、文化、地理、艺术、军事、建筑、风俗、神兽、植物、纹样、飞天、乐舞(含乐器)、壁画、颜色、日常与运动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第一册
本书是一部研究日本在婆罗洲施行战争暴行的著作。作者广泛搜集并梳理了散布于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相关史料,讲述了1941年至1945年期间,日本对婆罗洲的侵略历史、残暴的统治政策,以及应当承担的战争罪责。全书对于日军制造的龙纳旺大屠杀、山打根死亡行军等暴行的揭露尤为深刻。同时,还讲述了婆罗洲人民为了
这本书介绍了清代诗人和文学家袁枚(1716-1797)的人生和作品。袁枚是桃花扇派的重要代表,以其诗歌、散文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而著称。书中探讨了袁枚的艺术风格、思想、以及他在文学中的地位。同时,作者还讨论了袁枚的个人生活和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袁枚传》这本书不仅让西方读者了解这一重要文学家的生平及作品,也为研究
杜甫诗歌整体上充满叙述性,作者精心选译其中327首,按照诗歌呈现时间、地点有序排列,串联起杜甫的生平和思想,仿若一部诗人自传,首开以译诗代传之先河。这种传记写作方式也称为以杜解杜。本书英文原版于1934年出版,是杜甫传记第二卷。作者按照杜甫居住地的变迁来描绘其人生轨迹,直观展现了杜甫晚年的生命历程,属于杜甫后半生的传记
他助父起兵,为大唐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发动玄武门之变,顺利登上了皇位,成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使得社会安定、文化繁荣……本书聚焦李世民的传奇一生,以史实为笔解读他如何以卓越的政治才能、英明的决策和非凡的艺术造诣而闻名于世,展现一代英主心怀天下、任人唯贤的治世
《西域鸿爪录》为著名考古学家王炳华的文集之一种,主要收录作者2009年以来未结集的文章。主要分为孔雀河青铜时代、精绝楼兰、丝路新探、西域断想、学人情愫等几个部分。如求索青铜时代孔雀河绿洲居民的精神世界、楼兰古国兴衰与环境变迁的考察、唐置轮台县与丝绸之路北道交通、新疆考古中所见萨满崇拜等,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王炳华,北京
本书以年谱图录的形式既简约又生动形象地展示了19世纪英国诗人历史学家约翰·阿丁顿·西蒙兹充满纠结又不断超越自我的心路历程。本书主要呈现:第一,西蒙兹出身名门,善结文人雅士,形成颇具品味的私人文化圈;第二,有文人风骨的西蒙兹一生为学,笔耕不辍,著作宏富,尤其在文艺复兴史研究领域留给学界诸多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