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99年,哲学家苏格拉底被控诉引进新神、败坏青年,他在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做了著名的申辩。但是,苏格拉底的申辩并没有使他脱离危难,陪审团后的投票结果是判他有罪,苏格拉底终被处以死刑。《苏格拉底的申辩》分为三部分:,真正所谓的辩护;第二,关于减轻刑罚较短的陈辞;第三,后之预言性的责备与忠告。
达米特与戴维森意义理论比较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丛书—哲学)
阿奎那神圣学说研究
本书全面地架构了康德实践哲学的义理系统,论证了康德实践哲学应包括两部分:1.道德形而上学,即道德哲学的纯粹部分,由法权的形而上学学说和德性的形而上学学说构成;2.道德人类学,即道德哲学的不纯粹部分,由实用人类学、教育学、政治哲学中关于日常经验生活的部分以及历史哲学构成。这两部分是相互贯通的,贯通了形上与形下,本体界与现
本书是半个世纪以来第一部全面的约翰•洛克传记。洛克好友众多,其中一位形容洛克“多才多艺,多能善用”,确为的见。本书作者罗杰•乌尔豪斯以诸多激动人心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举凡英国内战、宗教不宽容与偏见、反政府的斗争与阴谋,以及1688年光荣革命,均与洛克丰富多彩的一生行迹交织在一起,同时作者详细论述了
普罗提诺,古代哲学的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古代哲学中最难理解的人物之一,他兼收并蓄了之前的多种思想传统,形成了独特的、高度原创的理论体系,对中世纪神学、哲学,以及后世对柏拉图的理解影响深远。 吕克·布里松教授融会毕生研究柏拉图主义哲学的经验,撰成了这样一部既系统又有深度的普罗提诺思想导论。全书分别探讨了:普罗提诺的生平和作
本书描绘苏格拉底受死当日,与其门徒就生死、灵魂、智慧、快乐等问题进行讨论,是一场关于生命意义的终极对话。其对西方文化影响之深远,几乎没有另一本著作可以相比。杨绛先生的译文清新可读,充分还原了苏格拉底与其门徒平易家常的对话风格,为中文世界贡献了一部文学价值与哲学价值并重的经典作品。
1882年,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中令“狂人”宣布“上帝死了”。1889年1月,即将崩溃的尼采在最后的话语中却透露出“上帝就在尘世”的消息。在尼采最后的文字中,他早年对耶稣的贬斥销声匿迹了。本书通过对尼采最后的书信、手稿与其已发表著作之间内在关联的研究,试图重建这些“哲学—叙事实验”盘根错节的文本发生的过程,从中探寻从“
西方理性思想为何发轫于希腊世界?影响西方数千年的哲学和数学思维,又是如何从爱琴海诸岛诞生的? 法国学者韦尔南在其经典作品《希腊思想的起源》中,给出了一个精彩的判断:希腊理性是城邦的女儿。随着迈锡尼王宫文化的陨落,开放的公共广场取代了围墙高筑的宫殿,自由的辩论取代了神圣的王宫号令,人人平等的公民关系取代统治与被统治的权力
一位品行端正、学识渊博的罗马高官,却因人陷害而身陷囹圄。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这位罗马人的人生信条动摇了:如果好人不能获得幸福,我们还有必要积极行善吗? 一位代表智慧的哲学女神,悄然造访这位悲愤的囚徒。她安抚这颗悲痛的心灵:反复无常正是命运的本性。金钱、权力、名望,这些是命运的馈赠,也会随时被命运收回。只有美德才是真正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