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几十年来,李步云先生亲身参与一系列影响中国法治进程的重大立法和活动,对依法治国和保障人权等观念成为国家政策和宪法规定发挥重要推动作用。基于这些宝贵的经历,李步云先生对法理学的整体构建和发展进行了深入、持续的思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严密的法理学理论体系,推动中国法理学不断发展。
《正义的刻度》是一部法律经济学通识类作品。 经济学追求如何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实现效用较优配置,而法律是追求公平正义。但一个案件,不同角色的人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立场。那么,立场不同,如何来作评价和取舍?哪一方的公平正义才更“公平正义”? 实际上,不同的方案选择,涉及不同的制度安排。如何评价与选择,需要一把“尺”。但公平正义
学位论文写作是大学生必经的一场孤身终极探险之旅。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战胜自己的孤独和寂寞,懦弱和恐惧。论文通过答辩,表明学生已经脱胎换骨获得了新生,成功地完成了这次旅行,胜利的欣喜也是无可比拟的。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对本科学生没有开设“论文写作”课程(开设讲座的较多),研究生一般也多是开设论文写作的选修课。不少学生由于
本书是由同济大学法学院法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辑刊《法哲学与政治哲学评论》的第9辑。本辑内容主要聚焦凯尔森的法哲学,收录了多篇文章,其中多篇是该领域的重要学术论文译作以及凯尔森本人的两篇论文。同时,也有多篇国内年轻学者撰写的评论性文章。从多方面、多维度展示了“凯尔森的思想世界”和“法哲学与政治哲学”的主题探究,为读者了
本书是一部法理学经典著作。书中以经典案例为切入点,介绍、比较、分析了20世纪英美法理学各主要流派关于“法律是什么”的理论,在学理根据层面呈现了各种理论的渊源与困境、不同理论之间的关联与交锋,从多重维度探索了法律的含义。在写作方式上,作者没有采用居高临下的间接评介,而是以原典文献为基础,从读者的知识背景出发,结合提问和反
本书尝试以“理由”范式作为打开拉兹法律权威理论的一把“钥匙”,并以此联结拉兹的法哲学和政治哲学思想,以便更好地对拉兹学术思想进行整体性把握和解读。首先,以哈特法理论中的理由作为研究起点,并引出拉兹理由范式对哈特的扩展。其次,分析拉兹一般权威理论中关于理由的基本内容,并澄清排他性理由和保护性理由。复次,系统梳理理由范式的
作为致力于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期刊,《云南社会科学》从2012年开始筹备法学栏目,2013年正式开设。此次选择建栏以来的26篇文章结集出版,其中既有王利明、卞建林、刘艳红等资深前辈,也不乏谢宇、吴彦、张健等中青年学者,旨在展现优质法学论文的力量和风采。本书试图展示法律及法学研究的不同面向,在法律的斯芬克斯之喻下描绘
《私法》设置3个栏目:专题研究、论文、评论,每卷约为9篇文章其中,“专题研究”专栏主要聚焦研究国家重大立法问题,通常为《民法典》的制定、解释及适用等基础理论研究。“论文”专栏主要融百家之长,精选收录民商法、民事诉讼法、知识产权法、国际私法等私法领域学者对于基础理论的研究论文,旨在为私法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评论专
书稿作者立足于“道”这一中华文化的元概念,认为中国古代法学本是一种道法学,认为中国古代法学的基本逻辑是“以道成理,以理统法,以法化俗”,道法学就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学。围绕这一基本观点,本书以“法俗史”研究为对象,通过对法俗史的研究,揭示中国道法学的起源、形成及其内涵。全书共53万字,分上、中、下三篇共15章内容。其中上篇
本教材主要以典型案例来阐释法理学中的基本问题,既是一本教师参考用书,也是一本法科生学习的辅助教材。教材所选案例均为相关领域的具有前沿性、代表性、经典的案例,能够对关联知识点进行深刻且明晰的阐释。教材通过“案例介绍-法理分析-文献扩展”的结构进行法理知识点的介绍,具有形式上的创新性。此次修订使教材的整体结构更加完善,吸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