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 |
圣经历史哲学(修订版,全两册,精装)
近二百年的圣经历史批评,以学术研究的严格标准和科学方法,把圣经中神话、传说和信仰还原为历史叙事,现已成为圣经研究的主流。本书借鉴百年圣经批评研究的成果,用历史还原方法,在《圣经》这部时间跨度最长的人类经典中,揭示宗教思想和社会思想的发展史。圣经不但是宗教经典,也是哲学家的经典。圣经研究和圣经历史批评中有很多未经考察的哲学前提,《圣经历史哲学》将详尽考察这些哲学前提,为本书的历史还原法提供哲学基础和原则。
科学与神学,一直被认为是一对对立的概念,但在本书中,作者却让它们和平相处。近二百年的圣经历史批评,以学术研究的严格标准和科学方法,把圣经中神话、传说和信仰还原为历史叙事,现已成为圣经研究的主流。本书借鉴百年圣经批评研究的成果,用历史还原方法,在《圣经》这部时间跨度最长的人类经典中,揭示宗教思想和社会思想的发展史。圣经不但是宗教经典,也是哲学家的经典。圣经研究和圣经历史批评中有很多未经考察的哲学前提,《圣经历史哲学》将详尽考察这些哲学前提,为本书的历史还原法提供哲学基础和原则。本书为赵敦华独著,也是他的倾心之作,总字数达90万左右,分上下册,是赵敦华的专著《基督教哲学1500年》一书的后续。它把基督教哲学的核心和基础归结为圣经哲学,深入探讨了圣经中启示与历史、拯救史与世界史、历史与真理的关系。在批判总结圣经批评各派学说的基础上,使用宗教学理论,哲学解释和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广泛吸收哲学、神学、历史学、语文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的新知识,对《圣经》全书做了系统梳理,对《创世纪》《申命记》《以赛亚书》和福音书、《罗马书》《启示录》等经书结构和疑难的解释,颇有新意。《圣经历史哲学》试图从当代圣经研究走出“高阶批判”的阴影和现代哲学摆脱危机的角度来发展作者自己的思想,其不仅仅是国内基督教学术思想史方面的开创性巨著,而且本书必将会在国际学术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赵敦华,比利时卢汶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著有《基督教哲学1500年》《回到思想的本源》《西方哲学的中国式解读》《人性和伦理的跨文化研究》《当代英美哲学举要》《西方哲学通史》》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西方哲学简史》等十余部著作。多次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9年获“第五届高校教学名师奖”。
作者的话 /1
导言 /1 上卷旧约历史哲学 第一章耶和华一神论的序言——《创世记》释义 /38 第一节创世 /39 1圣经本体论 /39 2创世六阶段 /41 第二节造人 /45 1早期人类被造 /46 2现代智人起源的环境 /48 3亚当被造 /48 4图腾人被造 /49 5夏娃被造 /52 第三节早期人类的罪 /53 1最初的合约 /54 2乱伦禁忌的起源 /55 3乱伦禁忌的义务和本能 /56 4犯罪经过 /58 5该隐之罪 /62 6亚当的谱系 /66 7“神的儿子们” /67 第四节洪水 /69 1人和动物都灭亡了吗? /69 2计算知识 /70 3人类的融合 /71 4第二次合约 /71 第五节挪亚的子孙 /72 1挪亚的权威 /73 2挪亚子孙的谱系 /74 3巴别塔之罪 /75 4与上帝疏远 /76 5人类融合和共同犯罪 /77 第六节耶和华的革命 /79 1“耶和华”之名的来源 /80 2耶和华一神论的开始 /83 3耶和华一神论的目标 /83 4耶和华的应许 /84 5应许的类型 /85 第七节耶和华的福佑 /87 1族父谱系学 /87 2族父年代考 /89 3族父生平考 /97 4族父史的结束语 /110 第八节耶和华的崇拜者 /112 1崇拜耶和华的仪式 /113 2敬畏耶和华 /115 3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 /116 第九节外族人的多神崇拜 /118 1麦基洗德 /119 2罗得 /120 3夏甲和以实玛利 /121 4以扫 /123 5异族的妻子们 /123 6他拉家族 /124 7亚比米勒 /126 8法老 /127 第十节耶和华一神论与多神论的最初论战——《约伯记》释义 /128 1历史背景 /128 2历史启示和神话术语 /130 3问题和主题 /132 4多神教的辩护 /134 5约伯的批判 /136 6崇拜耶和华的坚定信念 /138 7约伯的绝望和希望 /139 8以利户的裁决 /142 9耶和华的裁决 /144 10约伯的天平称出什么? /147 第二章耶和华的产业 /149 第一节“从埃及领出来脱离铁炉” /150 1大族的起源 /151 2“叹息哀求” /153 3耶和华的自我显现 /154 4先知的诞生 /157 5大能之手在行动 /160 6赎罪的逾越节 /162 7红海战歌 /163 第二节西奈之约 /166 1律法 /168 2帐幕 /175 3祭祀 /178 4祭司 /179 5军队 /184 6以色列社会制度 /185 第三节在旷野中重生 /186 1西奈山下的反叛 /186 2贪欲的恶语 /189 3取代摩西的悖逆 /190 4临阵逃脱的背叛 /191 5夺取领导权的叛乱 /193 6摩西之罪 /195 7“耶和华就在他们面前显为圣” /196 8巴兰的祝福 /198 9最后的反叛和死亡 /199 10新一代的诞生 /200 第四节誓约xin(新、心、薪)传——《申命记》释义 /201 1《申命记》的叙事、誓约和预言 /202 2进入应许之地的经过和教训 /205 3胜利进军应许之地的保障和原因 /208 4摩押誓约 /211 5誓约条文 /212 6誓约仪式 /218 7祝福和咒诅 /219 8誓约的见证 /219 9摩西之死 /223 10申命历史,还是先知传统? /224 第五节誓约民的胜利进军 /226 1“耶和华军队的元帅” /227 2尽行毁灭和归顺融合 /231 3誓约的谨守遵行 /233 4平安赐福的实现 /237 第六节誓约民的沉沦 /239 1《士师记》成书年代考 /240 2两代人的过渡 /241 3犯罪和拯救的循环 /243 4士师的拯救 /245 5士师的衰落 /250 6律法沦丧和精神蒙昧 /252 7道德沦丧和社会解体 /254 第三章大卫之约 /258 第一节新时代的来临 /259 1《撒母耳记》作者考 /260 2先知与君王 /262 3王国兴起的社会条件 /263 第二节以色列王国肇始 /269 1政治哲学的根本问题 /269 2君王的正当与不正当 /271 3扫罗被立为王 /273 4立王仪式的失败 /275 5扫罗的正当性危机 /277 6悖逆君王扫罗 /277 7自我沉沦的过程 /278 第三节大卫王国的兴起 /281 1崭露头角 /281 2受人爱戴 /282 3流离生涯 /283 4先知运动的保护 /283 5祭司阶层的支持 /284 6异国避难 /285 7旷野磨炼 /285 8亚比该的明智 /287 9走出困境 /288 10王者风范 /289 第四节大卫之约的恩典 /292 1大卫的城 /293 2迎接约柜 /293 3立约经过 /295 4大卫之约的特征 /296 5大卫之约的最初效果 /298 第五节大卫之约的见证 /299 1大卫诗篇的启示 /299 2耶和华是王 /301 3锡安神权 /303 4未来的弥赛亚 /304 5救赎恩典 /306 6大卫王国的近期和远期目标 /308 7耶和华的庇护 /309 8赐福万国的长久目标 /310 第六节宫廷史的启示 /312 1大卫之罪 /312 2王室悲剧 /315 3押沙龙叛变 /317 4平定叛乱 /318 5大卫的赎罪祭 /320 第七节大卫之约的延续 /323 1所罗门登基 /324 2建造圣殿 /327 3重申合约 /328 4辉煌见证 /331 5所罗门犯罪 /333 6埋下祸根 /335 第八节所罗门智慧 /336 1智慧的类型 /336 2高于外邦人的人生智慧 /343 3人生智慧的德目 /345 4家庭伦理的智慧 /348 5爱情中的天启智慧 /350 6宫廷智慧 /354 7人生智慧的解构 /356 第四章先知时代 /366 第一节耶和华一神论的捍卫者 /368 1《列王纪》、《历代志》和先知书作者考 /368 2反偶像崇拜的时代主题 /371 3两个王国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372 4先知与君王 /374 5受苦难的上帝仆人 /376 6先知的预言 /377 7先知的三个类型 /378 第二节早期先知知行录 /379 1分裂肇始 /379 2先知的咒诅 /381 3战争惩罚 /382 4亚撒改革 /383 5约沙法改革 /386 6两国短暂合作 /387 7约沙法与亚哈联姻的危害 /389 第三节以利亚时期 /390 1耶和华兴起的先知 /390 2迦密山的较量 /391 3何烈山受命 /392 4荣耀耶和华的胜仗 /393 5以利亚的咒诅 /394 6广行神迹 /396 7拯救北国 /398 8膏立哈薛 /399 9膏立耶户 /400 10耶何耶大改革 /402 11两国对先知的不同态度 /404 第四节公元前八世纪先知的启示 /407 1中兴时期 /408 2强盛和繁荣中的罪恶和危机 /409 3亚述帝国的兴起 /412 4内忧外患 /415 5战争动员和精神激励 /417 6对北国的终结审判 /422 7北国灭亡 /427 8希西家改革 /429 9惩罚罪恶和未来救赎的统一 /432 10耶路撒冷保卫战 /436 第五节耶和华一神论的宣言书——《以赛亚书》释义 /440 1全书结构 /442 2同时代先知书集大成 /443 3“以马内利”的兆头 /447 4耶和华惩罚列国的计划 /452 5解救耶路撒冷的见证 /461 6释疑解惑的启示 /466 7耶和华仆人出场 /471 8耶和华仆人为什么要承担苦难? /473 9为什么要有新的救赎主? /477 10弥赛亚如何招聚万民归向耶和华? /480 第六节灭亡前的呐喊 /483 1玛拿西的罪恶 /483 2约西亚改革 /485 3审判亚述帝国 /488 4审判的公义 /490 5审判犹大国 /493 6米吉多之战 /495 7最后的毁灭 /496 第七节苦难仆人耶利米——《耶利米书》释义 /499 1全书结构 /499 2蒙召作先知的痛苦 /500 3神人同悲共愤的罪恶和苦难 /504 4政治迫害 /509 5亡国一代的悲剧 /514 6未来希望 /515 第八节守望者以西结——《以西结书》释义 /516 1守望者的历史责任 /517 2混合宗教的危害和根源 /522 3君王的个人责任 /525 4审判外邦的信息 /528 5复活的希望 /531 第五章祭司时代 /534 第一节集体哀歌的求告 /537 1解读集体哀歌的方法 /537 2上帝之民得救 /539 3重建圣殿 /544 4大卫王室复新 /545 5期盼弥赛亚 /546 第二节上帝在外邦的荣耀——《但以理书》释义 /548 1主题和方法 /548 2智慧的来源 /550 3巴比伦宫廷中的神迹 /553 4波斯宫廷中的神迹 /557 5默示大全 /559 第三节第二圣殿 /565 1回归耶路撒冷 /566 2第二圣殿的开工和停工 /569 3建造第二圣殿的动力——《哈该书》释义 /570 4建造第二圣殿的理由——《撒迦利亚书》1—6章释义 /572 5第二圣殿完工 /576 6围绕第二圣殿的拯救——《撒迦利亚书》第7—14章释义 /577 第四节宗教改革 /582 1第二批回归 /582 2以斯拉的宗教改革 /584 3修建城墙 /585 4尼希米的宗教改革 /588 5继往开来的总结预言——《玛拉基书》释义 /590 第五节散居犹太人得恩典 /597 1《以斯帖记》的历史真实性 /598 2以色列史的终结 /599 3恩典战胜命运 /601 4自卫反击的权利 /602 5上帝在外邦的准备/604 希伯来文字母转化表 /605 中文、希伯来文、英文主题词对照索引(上卷) /606 下卷新约历史哲学 第六章历史中的耶稣——同观福音书释义/5 第一节历史中的耶稣何以可能?/6 1来源批评/7 2早期教会史批评/8 3历史真相批评/8 4形式批评/9 5编修批评/10 6“历史中耶稣”问题的症结/11 第二节耶稣是谁?/13 1圣灵见证的圣子和基督/14 2现实生活中的人子和苦难仆人/15 3“三位一体”的显示场/17 第三节神迹何为?/18 1自然神迹/19 2“驱鬼”的医治神迹/20 3童贞女怀孕生耶稣/22 4耶稣复活/24 第四节使徒是如何理解启示的?/25 1先知预言的应验/27 2旧约历史预象的成全/27 3反面预象/29 4“同观问题”的挑战/30 第五节“使徒作者”说/33 1论《马可福音》的实际作者是彼得/35 2论马太是《马太福音》的作者/37 3论路加是《路加福音》的作者/39 第六节旧约的传统和基督的职事/41 1旧约中先知、祭司和智慧人三个传统/41 2耶稣君王、先知和祭司的三重职事/43 3《马太福音》继承的君王传统/44 4《马可福音》体现的先知传统/49 5《路加福音》弘扬的祭司传统/52 6四福音书的“时空结构”/56 第七节耶稣基督的来临/57 1耶稣谱系/58 2耶稣诞生的预象/58 3圣子和大祭司的诞生/61 4施洗者约翰呼唤基督/65 5耶稣受洗/66 6耶稣受试探/67 第八节福音传遍加利利/68 1家乡人何时厌弃耶稣?/69 2“登山宝训”和“平地宝训”是同一次讲演吗?/70 3四福音书中“治好瘫子”是同一次事件吗?/71 4同观福音书中事件的次序差异/72 5希律王对待施洗者约翰的态度/75 6《马可福音》与《马太福音》不同的叙述/76 第九节巡游传道的一年/78 1耶稣在耶路撒冷/81 2对撒玛利亚人的态度/83 3耶稣在约旦河外/85 4最后一次旅程/86 第十节最后一周/87 1马利亚何日膏耶稣?/90 2耶稣骑驴,还是骑驴驹?/91 3耶稣几次洁净圣殿?/93 4最后晚餐的时间/94 5授刀和收刀/95 6赤身逃走的“少年人”是谁?/96 7耶稣在安提帕王府/97 8背十字架的悲壮/97 9十字架上的耶稣/98 10改变历史的39个小时/101 第七章使徒时代/103 第一节《使徒行传》释义/104 1“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历史观/104 2圣灵指引/107 3教会/109 4百姓/110 5使徒关系/112 6神的救助/115 7奇事神迹/117 8宣讲传道/121 9为见证辩护/125 10末世问题/130 第二节基督中心论的纲领——《罗马书》第1—11章释义/133 1目的和主题/134 2基督赎罪的必要性/141 3第一论证/150 4第二论证/154 5第三论证/163 6第四论证/167 7第五论证/172 8第六论证/181 9上帝的拣选计划/195 第三节基督教伦理思想——以《罗马书》第12—16章为中心/210 1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212 2爱的伦理/216 3顺从权威/219 4“金规则”由理想到现实/222 5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228 6劝勉希腊人/231 第四节基督的奥秘/237 1基督创世恩典/238 2按基督形象造人的恩典/239 3基督维持自然的恩典/242 4基督“容忍等待”恩典/242 5基督复活的恩典/244 6魔鬼论/254 第八章历史中的圣子基督——《约翰福音》释义/261 第一节使徒统绪和《约翰福音》/262 1使徒约翰的作品/263 2使徒时代后期作品/265 3耶路撒冷被毁的书面痕迹/265 4“犹太人”/268 5罗马人/270 第二节真理和神学/271 1启示的真理/272 2新约神学的总括/276 3“三位一体”的上帝/277 4破除异端迷信/284 5永恒的神圣见证/287 6使徒统绪的肇始/290 第三节基督的历史/292 1《约翰福音》与同观福音书的差异/292 2全书结构/294 3耶稣的来历/295 4耶稣事工第一年/300 5第二阶段事工/307 6第三阶段事工/315 7死难的经过/326 8复活事迹/333 第四节耶稣年谱/335 1公元前6/5年335 2公元前5年/336 3公元前4年/337 4公元前4—公元25年/337 5公元26年/337 6公元27年/338 7公元28年/339 8公元29年/340 9公元30年/343 10最后一周/344 11复活显身(四月中旬至五月底五旬节前)/346 12公元35年/347 第九章圣经史要义——《启示录》释义/348 第一节基督的历史启示/349 1启示的来源/350 2耶稣基督的六个形象/352 3《启示录》结构/362 第二节信仰群体的类型/363 1疾恶而无爱的类型/363 2患难见忠诚的类型/365 3信仰坚定但文化折中的类型/366 4劳作但易遭异端侵入的类型/367 5在封闭中衰落的类型/367 6开放进取的类型/368 7半心半意的类型/369 8基督中历史的引言/370 第三节人类历史的罪恶/371 1上帝赐予各国产业的救赎/372 2古代王国的争战史/373 3经济剥削史/373 4人类罪恶导致灾祸/374 5殃及无辜的恶果/374 6败坏大自然的罪恶/375 7耶稣中的救赎/375 8福音的反响/377 第四节人类反叛史的征兆/378 1明知故犯的征兆/379 2恶俗邪灵的征兆/380 3以色列史的征兆/382 4基督对敌基督的决战决胜/386 5敌基督的大叛乱/387 6初步胜利的果实/393 第五节基督中的拣选/394 1“上帝之怒”象征什么?/395 2定罪与不被定罪的分别/397 3弃民的自我沉沦/398 4罗马帝国灭亡的预言/400 5罗马毁灭的后果/406 第六节末日进程/408 1“末日”意义何在?/409 2第一事:基督公义普世化/411 3第二事:第一次末日决战/411 4第三事:撒旦被缚/413 5第四事:千禧年/414 6第五事:从中世纪到后现代/415 7第六事:末日审判/418 8第七事:历史的终结/419 9圣经启示的终结/423 希腊文字母转化表425 中文、希腊文、英文主题词对照索引(下卷)426 全书参考文献434
圣经历史的历史科学标准
神学家要求区别拯救史与世界史有其合理性,但如果以为神圣史与世界史(Historie)不可通约、拯救史与历史科学(Geschichtswishenschaft)无关,那就是从正确的前提推导出错误的结论。区分拯救史与世界史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拯救史具有世界史无可比拟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不是为了让拯救史摆脱历史科学的负担。任何真理都有接受科学检验和提供证据的义务,拯救史既然是真理,就不能例外。它需要历史科学的证据作为真理的见证。如果《创世记》关于早期人类的记载不能解开其他上古史记载的谜团,那么它就很难不被混同于神话传说;如果从亚伯拉罕开始的耶和华一神论传统不能说明比较宗教史的事实,那么对耶和华的信仰不过是古代诸神崇拜的一个分支;如果以色列史不能说明中东地区的王朝更迭和战争的结局,那么它只是世界史主流之外的野史传闻;如果《新约》不能说明基督教兴起和发展的事实,那么它就真的是后人编排的故事了。 一些人以为圣经既然是上帝的启示,信仰不需要历史证据。他们的理由是,任何历史记载都有作者的主观意图和角度,既然人们一般相信历史学的著作,信徒也有相信圣经记载的“认识论权利”。 这一辩护把圣经作者与人的历史著作的作者等量齐观,“认识论权利”不过是以信仰的主观来对弈历史经验的主观的主观主义策略。我们说,拯救史和人类史都要承受真理的义务,两者在历史科学的标准面前接受同等检验。拯救史虽是上帝的言语和行动,但如果承认上帝的启示向人启示,上帝的行动对人施加,上帝之言是由人转达和书写,并承认圣经记载的人的罪和悖逆是真实的,那么没有理由不承认圣经历史发生在人的历史之中,应像人类历史其他部分一样接受历史科学的检验和说明。如果说圣经历史与人类史有任何不同的话,那就是圣经历史是上帝的拯救史,而人类史是人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创造活动。上帝的启示和拯救发生在人类史之中,拯救史在人类史中胜利进军,圣经历史显明了世界历史的方向、节奏和进程。拯救史与人类史的关系同样需要历史科学的检验和说明。 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都是合规律、有证据的考察,都需要经验检验和理论说明,差异在于经验检验和理论说明之间的比例。自然科学用大量的、齐一的经验证据检验规律,用探索的理论说明反常或罕见的事实;而历史科学用零星的、杂沓的经验证据揭示历史规律,用始终如一的理论说明所有事实。比如,历史学家要求“地上文献和地下证据双重验证”;但任何历史文献只是在几个点上有考古学证据,而且往往有不同的解释。再比如,特洛尔奇要求历史事件与现在可观察的现象类似,要求历史文献相互关联;但任何历史文献中都有独此一次、没有因果关系的奇异现象,任何文字文献之间的关联在年代、意义和源流等方面都有争议,以致很多关联是否有历史关联都很难说。 与其他历史文献相比,圣经的经验证据是充分的。比如,圣经考古学和中东考古学找到了圣经地理、事件和人物的地下证据,虽然这些证据数量不多,其中一些还有争论,但既然历史科学中的考古学证据只能是历史文献的验证几个点,而不可能覆盖全部,圣经历史中被验证的几个点就有关键意义;随着这样的关键点会越来越多,对圣经考古学证据的质疑会越来越少。再比如,希伯来圣经与闪语文献、新约与同时期历史文献的关联很多,这些关联也是历史科学的经验证据。现在的问题不是圣经能否符合“关联原则”的要求,而是如何解释这些关联。这些关联在圣经批评者看来是圣经历史从属于中东宗教文化的证据,而从拯救史的观点看,与圣经相关联的历史文献只是圣经启示的蜕变和分流。 用历史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圣经的经验证据不逊于任何历史文献,而圣经的拯救史说明更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与其他历史文献相比,圣经保存最好,流传最广;圣经历史开始于创世,结束于末世,贯穿整个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圣经启示告诉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知道和顺从拯救计划,是谓圣经的信仰。没有哪一本历史文献能够像圣经那样在几千年的时间里首尾一贯地说明世界和人类的全部,所有历史文献的总和也不可能像圣经那样充足丰满地刻画历史的目的和规律。 圣经中神迹是独有、罕见的历史事件,但完全符合历史科学的检验和说明标准。要求拿出神迹具有与现在发生事件相似的经验证据,那是把神迹等同于实验室的操作。须知,任何唯独一次的历史事件都没有留下充足的经验证据,但并不违反自然法则,圣经中神迹也是如此。本书将一一解释神迹为什么是可能的合规律事件。尤为重要的是,神迹是拯救史说明的必要的历史事件;如果没有神迹,圣经历史将成为一大堆细枝末节和杂乱无章叙事的堆砌。肯定地说,神迹与人类史有因果联系。比如,红海神迹结束以色列人在埃及受奴役历史,耶稣复活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自然科学中对概率极低的事件所作的说明叫“人择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意思是由于这个事件是导致产生观察和评价自然的人的一个参数,这个自然事件因此必然发生,否则宇宙将不是现在的样子。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对神迹所作的历史科学说明:只是因为现在的人类是圣经历史的后果,圣经记载的那些神迹必然如此;否则整个人类历史将被重写。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