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名相名臣的经韬纬略从政,可以成就伟业;以名相名臣的器量胸襟经商,可以创造财富;以名相名臣的深谋远虑处事,可以步步领先;以名相名臣的聪明才智治学,可以博古通今。本套丛书选取中国历***具代表性的朝代,每个朝代选取**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是站在朝代兴衰转折点上的关键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透过他们的个人经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王朝的发展脉络,看到个人奋斗与王朝兴衰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古之名相,无不是人中之杰,今之人可以为鉴否?
第一章 失落的帝国
秦朝的强大是空前的,凭借高质量的兵器和先进的制度,其他的国家接二连三地被其吞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帝国,却在最强大的时候分崩离析,令人无限唏嘘。
封建制改革让秦国能够集中全国的力量完成以往不可能完成的事,然而,当帝国的统治者昏庸无道的时候,人民则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国家的兴盛与否,人民生活的和谐与否全部系于一人之身。
强大的秦王朝无能的第二任统治者,将国家带向了毁灭。人们为了生存,用自己的生命做筹码,进行了一场豪赌。输的一方挫骨扬灰,赢的一方封王拜相。秦王朝输了,萧何赢了。
有思想的小吏
秦始皇横扫六合,威震八方,但是他建立的帝国更像是一座空中楼阁。秦帝国的一个普通农民,在一个名叫大泽的乡村,举起手中的木棍,喊了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于是顷刻之间,帝国坍塌、社稷覆灭。陈胜王的呼喊被完美地实践,在秦汉的王朝更迭中,普通人第一次尝到了封王拜相的滋味。大汉王朝之中,多数开国元勋不过是普通人。汉高祖刘邦农民出身,而被汉高祖称为“开国首功”的萧何也不过是一个小吏。
萧何的出生时间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他去世于公元前193年,泗水郡沛县丰邑人。秦朝沛县在今天徐州市西北、江苏与山东交界的地方。战国时代,沛地属于宋国边陲,南面与楚国相邻,东面和齐鲁相邻,西面又与韩国、魏国距离很近。宋国处于大国的包围中,常常成为大国争霸的战场,沛地更是兵家必争之地,连年征战。沛地人对战争不陌生,所以不惧怕战争,他们能更清楚地认识到战争的作用。此地百姓迁移流动频繁,虽然生活困苦,但是在频繁接触各国的过程中增长了见识。后来楚国占领了沛地,因此沛地深受楚文化的影响。秦国消灭楚国之后,沛地被纳入其版图,并依照郡县制的原则在沛地设立县制。
周王朝时期,天下实行土地分封制,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土地分封给大夫,大夫再将土地分封给士人,拥有封地的人需要向上级缴纳一定的供奉,并肩负护卫上级的职责。分封制是周王朝的根本制度,而秦国则使用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土地制度的改革可以看作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标志之一,拥有封地的贵族势力被削弱,而拥有土地的土地主和农民则逐渐开始掌权。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再将土地分封给有功的大臣,而是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或道,县下设乡,由中央王朝直接任命官员管理。郡是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行政单位,设立郡守、郡尉和郡监,郡守下设郡丞作为郡守的副职。郡守负责行政工作,郡尉负责军事,郡监负责监督监察工作,这套郡级行政制度是和中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制相对应的。
郡下划分大小不等的区域为县,县不对中央政府负责,而是对郡级长官负责,是相对独立的环节。县最高的长官是县令,负责全县的政务,向郡守负责。辅佐县令的是县丞和县尉,县丞负责司法和政务,县尉则负责缉捕盗贼等职责。丞和尉被称为长吏,斗食、佐吏这种更低一级的官吏被称为少吏。县更下一级设立乡、里和亭。乡、里是行政机构,亭则是治安组织。每亭相隔十里,遍布城乡,主要负责治安和缉捕盗贼。
当时秦国的制度是没有军功不得受爵,而拥有爵位后就能担任各级官吏了。但是有军功的毕竟是少数,况且有军功也不代表有行政能力,如果不能通过考核一样不能长久担任官职。所以,一些有财富并且有一定文化的人通过考核就能担任官吏了。
萧何的家庭背景我们不得而知,但应该在当地拥有一定的财富和地位,这是成为官吏的基本条件之一。《汉书》中说他“以文毋害为沛主吏掾”,萧何的文化水平比较高,非常熟悉政令,并且行政能力非常强。“主吏掾”相当于县长秘书的角色,应该算是“长吏”了。能够被任命担任主吏掾无疑是对他的肯定,同时也说明他必定深受县令信任。
以萧何的能力,担任主吏掾的职务是绰绰有余的,他曾有机会获得更高的职位。
泗水郡郡监御史曾经在沛县任职,见萧何文笔流畅,处理政务有条不紊,便举荐他担任更重要的官职。萧何曾经在泗水郡任职一段时间,协助郡守和郡监御史处理一些日常政务。在此期间,萧何的行政能力得到了发挥,他的谨慎、博学获得了同僚的一致好评。于是,郡监御史打算将萧何举荐给朝廷,让他到咸阳任职。
然而,这次萧何却坚辞不受。并非他不想担任更大的官职,而是他已经看到,这个国家虽然表面上强大无比,但其实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秦国统一天下后,实行了一系列高压统治的政策。首先将天下所有兵器全部收集起来运到咸阳。这些兵器全部被融化掉,铸造了12个巨大的铜人。这就让天下无兵器可用,即便有愤怒的民众,也掀不起波澜。
秦朝建立后,朝廷内部又掀起了一场师古还是师今的争论。当时,诸子百家仍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他们的学术思想干扰了秦国的统治。他们并不认同秦国的制度,于是便千方百计地恢复周朝的分封制。这些做法引起了法家学者和秦始皇的不满,因此引发了大规模的焚书运动。文化上的高压政策,似乎对维持统治有利,事实却是加速了政权的灭亡。读书人敢怒不敢言,但是已经和秦朝的统治者离心离德了。
人民感受最深的是沉重的徭役负担,男子17岁就要“傅籍”成为需要肩负徭役的人。他们每年要为县或郡承担一个月的徭役,其中一半是土木工程或其他劳力,这种徭役是“更卒”。在他们的一生中,还要为国家服一年“兵役”和一年“力役”,合计两年。兵役就是成为军人,为国家出战或戍守边关;力役则是修筑宫殿和长城。这只是法律规定的时间,而秦朝大规模地兴兵和修建宫殿长城,则需要大量的徭役人口,正常徭役不能满足之后,就会千方百计增加人民的徭役负担。百姓被征发徭役,就像上刑场赴死一样,死亡率达到了十之七八。徭役制度惹得天怒人怨,人们已经受够了秦朝的暴政。
萧何虽然只是一名基层官员,但是却对这个国家的现状看得非常清楚。他知道秦朝的统治不可能长远下去了,所以不能在咸阳担任官职。一旦天下生乱,沛县的地理优越性就能展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