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大系:窄门》是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的经典小说,描写一个以悲剧结局的爱情故事。主人公自小爱着表姐,她虽然对主人公也怀有同样的感情,但她恪守清教徒的自我约束,她深信唯有在上帝那里方能寻得至福,亦满心企盼与爱人绕过尘世,在上帝身边团聚。在一种迷狂的宗教情绪下,她甚至将自己的存在看作主人公穿越“窄门”、接近上帝的**大障碍。为了让爱人更加自由地到达天国彼岸、获得比爱情所能给与的平凡幸福更好的东西,她把感情深深埋在心底,**后积忧成疾,不幸身亡。
20世纪**具争议、**令人费解的作家之一
萨特、加缪等人的精神导师,打动木心、余华的文学大师
不安的一代人的《圣经》
世界经典名著,畅销多年。
颁奖辞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安德斯·奥斯特林
在安德烈·纪德长达五十多年坚持记录的日记扉页上,有这样一段话:那时的安德烈才满二十岁,他站在一栋旧楼的第六层,遥望远方的塞纳河和巴黎圣母院,那是在秋季落日余晖下的拉丁区,希望能够找到一个适合他们这些崇拜“象征主义”的年轻人聚会的地方。这时的他觉得自己就像是拉斯蒂涅,那个巴尔扎克在小说中讲到的一个想要征服城市的人物:“现在,让我们两个来比试一下吧!”但是,纪德有更大的雄心--轻而易举的成功不能满足他的野心,他要去寻找漫长坎坷的道路。
现在这位七十八岁高龄的作家,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直备受争议。从事文学创作之初,虽然他一直作为传播心灵焦虑的先锋,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世界各地的读者将其看作法国****的作家之一,毫无疑问,他的作品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他的早期作品出现在18世纪90年代,完成的**后一本书则出版于1947年的春天。他的作品里表现出来的欧洲精神史上**为关键的阶段,同样为他漫长的戏剧性的生活打下了基础。
也许我们不能理解,人们为何到现在才真正意识到纪德作品的价值,其实安德烈·纪德的作品的真正价值,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透视才能评估的,需要给辩证法的三个阶段留下足够的空间。与他同时代的任何人相比,纪德都更具对比性。他就像性格多变的普罗透斯一样,一直在改变他的态度,他为了能撞击出闪亮的火花,不知疲倦地在两个极端活动。所以他的作品呈现出永不间断的对话,信仰一直反抗着怀疑,禁欲一直反抗着对生命的热爱,戒律一直反抗着对自由的渴求。就连他在物质世界的生活也是复杂多变的。仅仅指出他1925年和1936年分别前往刚果和苏联这两次有名的出访,就足以表明他不愿意被归类为安于平静生活的作家。
纪德出生在信奉新教的家庭环境中,他的社会地位使他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事业,跟大多数人相比,纪德更加重视他的个性的培养和内在的成长。他在自传《如果麦子不死》(1920)中曾经描述过他的家庭条件。自传的名字来源于圣约翰的话:麦子要结出新的果实,必须在成熟之前死去。虽然他特别排斥所谓的清教徒教育,但他的一生都在论述道德和宗教的根本,从他在1909年出版的短篇小说《窄门》的描绘中可以看出,他偶尔会用罕见的纯净对基督教的仁爱进行解说,正因如此,《窄门》得以和拉辛的悲剧作品媲美。
另外,纪德的作品反映出有名的“非道德主义”往往被他的敌人误解。其实“非道德主义”是指自由的、“无缘无故”的活动,即挣脱良知的抑制得到解放,美国的遁世者亨利·戴维·梭罗思想与他相似,也曾经讲过:“成为自己灵魂的仆人是**糟糕的。”纪德并不赞同公认道德规范的缺失也是一种好品行,这一点需要我们谨记。纪德年轻时代的一部**著作《人间食粮》(1897)中,他曾激动地赞扬南方土地上的果实,虽然美丽却无法长久存放,但后来他又从这种尝试中转到其他方向。他告诫自己的崇拜者和读者:“你们现在把我的书都扔了,远离我吧!”从他后期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他是作为这个告诫的第一个践行者。
安德烈·纪德(André Gide 1869—1951),生于巴黎一个富有资产阶级家庭,10岁丧父,由母亲抚养并给予清教徒式的教育,酿成了他的叛逆性格。他**初在象征派文艺刊物发表作品,1909年与友人创办《新法兰西评论》。
纪德早期的作品带有象征主义色彩。1897年出版的散文诗集《人间食粮》,是他第一部重要的作品。三部曲《蔑视道德的人》(1902)、《窄门》(1909)和《田园交响乐》(1919),具有古典主义作品的完美形式;1914年出版的《梵蒂冈的地窖》,对青年一代产生过很大的影响。1925年之后,纪德的创作思想有所转变,着重体现在长篇小说《伪币制造者》(1926)上。此外,纪德还有《借题发挥集》(1903)、《新借题集》(1911)、《偶感集》(1924)《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评论集。1947年,纪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颁奖辞
致答辞
窄门.1
纪德及其作品.131
纪德获奖经过.147
纪德作品年表.153
舅母的发病往往会吓到仆人们。有一天晚上,舅母的病情特别严重,那时我还在母亲房里,听不清楚客厅里的骚动,只听见厨娘在走廊里一边跑一边叫:
“先生快下来看看哪!可怜的太太要死了!”
我的舅父当时正在阿丽莎的房间,我的母亲去迎他下楼。过了一刻钟,母亲和舅父从我所在房间的敞开的窗前走过,似乎没有注意到我,母亲的声音传了过来:
“我可以告诉你我是怎样想的吗?她这么闹,是在做戏。”母亲还一字一顿地重复了好几遍:“做--戏。”
这件事发生在暑假快要结束的时候,那时父亲过世已经有两年了,从那时开始,我几乎没有再见到舅母。可悲的事件摧毁了家庭的幸福,在这件可悲的事情结束之前,还发生了一件小事。我原本对侣西·比柯伦复杂而模糊的感情因为这件小事一下子变成了纯粹的仇恨。但是在讲述这些情况之前,我想先说一说我的表姐。
阿丽莎长得很漂亮,只不过那时我并没有察觉;吸引我,还让我留在她身边的,不仅仅是她的美貌。不用说,她和她的母亲长得很像,但是她们的眼神却完全不一样,所以过了很久,我才发现她们母女的长相很相似。我描绘不出阿丽莎的脸,也记不清楚她的五官甚至眼睛的颜色了,我只记得她微笑时满含忧郁的神色,以及眼睛上挑得高高的两条弯眉,这种弯眉,我在别的地方再也没有看到过……不,我见过,不过那是在但丁时代的一座来自佛罗伦萨的小雕像上,在我的想象里,贝阿特丽切①儿时也有像她这样弯弯的眉毛。这样的眉毛让她的外貌甚至是她整个人,都添上了一种渴望又带有信赖的探询表情--是的,一种热烈的探询表情。她浑身上下全都是探询,全都是期待……我会告诉你们,这种探询是如何抓住我,然后又成为了我的生命。
在别人看来,朱丽叶似乎更漂亮,她身上是欢乐与健康所散发出来的一种光芒。但跟她姐姐的优雅比起来,她的美丽就在外表上,似乎谁都能看到。再说我的表弟罗伯,他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不过是一个年龄同我相仿的普通男孩;我跟朱丽叶和罗伯在一起玩,跟阿丽莎在一起的时候却是谈话。她不怎么跟我们一起玩游戏,不管我怎么回忆,也只能想到她严肃而温柔地微笑着,还带有深思的样子--我们在一起说什么呢?两个孩子在一起,又能说什么呢?我会将自己的想法跟你们说明;不过,还是先把我舅母的事情说完吧,免得在以后还要再提到她。
父亲去世之后第二年,母亲和我去勒阿弗尔过复活节。因为比柯伦在城里的住宅很小,所以我们没有去他家住,而是去母亲的姐姐那里住--姨母的住宅比较大。朴朗提叶姨母孀居多年,我几乎很少看到她,也不认识她的子女。姨母子女的年龄比我大,性格跟我也有差距。朴朗提叶家并不在城里,而是坐落在可以俯瞰全市的、别人称为“坡颈”的半山腰上。比柯伦家离商业区很近,有一条陡峭的小路可以直接通向朴朗提叶姨母家,走过去用不了多长时间,我每天都要从那条小路来来回回走好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