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企业管理》阐释了跨国经营的商业环境,重点介绍跨国公司的起源、全球化趋势和国家差异,然后深入探讨了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解释了为什么国家要干预对外贸易和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然后,教材从微观角度阐释了企业如何进入国际市场,以及企业成为一个跨国公司后如何制定跨国经营战略和构建组织架构。最后,教材深入探讨了全球生产运营、全球营销与研发、全球人力资源管理、国际会计与财务管理等企业职能层面的问题。
《国际企业管理》致力于培养我国跨国经营领域的商业人才,帮助学生掌握跨国经营的环境特点,理解跨国经营的基本理论机理,制定跨国经营战略并有效实施,熟悉跨国经营中各项组织职能的特点。在编写内容方面,《国际企业管理》充分注重吸收国内最近几年具有代表性的跨国经营案例,力求框架完整、行文简洁、知识点突出、案例丰富、数据详实。
程立茹(1976—),女,河南开封人。2005年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为工商管理硕士( MBA)、硕士研究生、本科生讲授战略管理、管理思想史等课程。近年来在《中国工业经济》、《人民日报》(理论版)、《金融研究》、《经济管理》、《国际贸易》、《人民论坛》等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2部。
周煊(1974—),男,湖北黄石人。2004年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投资决策。为高级工商管理硕士( EMBA)、工商管理硕士( MBA)、硕士研究生、本科生讲授战略管理、国际企业管理、管理学原理、投资决策等课程。近年来在《中国工业经济》、《金融研究》、《国际经济评论》、《财贸经济》、《经济管理》、《国际贸易》等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出版专著3部。
版权页:
因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缓慢,战后虽有所增加,但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性行业,且具有明显的地域局限性。在这一阶段,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快于世界整体水平,在世界直接投资总额中仅次于英国居第二位。一些大型企业向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积极扩张,建立起遍布世界各地的生产与销售网络,跨国公司在海外的分支机构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00多家增加到二战爆发前的700多家。一战后至二战爆发期间,英国对外直接投资仍居首位,美国发展很快。1938年,英国投资存量为105亿美元,但比重已下降到39.8%,美国为73亿美元,比重上升到27.7%。1913—1938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投资总额增长了90亿美元,从1913年的440亿美元增至1938年的530亿美元。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跨国投资的部门结构也发生转变,制造业跨国公司发展迅速。对外扩张的企业大多数为技术先进型的新兴工业,或者是大规模生产消费品的企业。这段时期跨国投资出现竞争苗头,大型跨国公司奠定国际化基础。20世纪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最大的跨国公司在这个时期基本奠定其国际化基础。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要目标的对外直接投资开始部分地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数十年,发达国家之间的横向直接投资在这一时期就凸显苗头。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跨国公司优势地位的确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增长,跨国公司得到空前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国家经济受到重创,对外直接投资锐减。而美国在二战期间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速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二战结束时已成为世界最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二战后初期,美国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参与欧洲和国际经济重建,这为美国跨国公司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二战后20余年间,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跨国公司也获得空前发展。1945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200亿美元,其中美国占42%;到1967年,对外直接授资总额达1050亿美元,其中美国占50.5%。据统计,1956年世界最大的200家跨国公司中,美国有144家,占70%以上。因此,这一时期美国公司几乎成为跨国公司的同义词。正如跨国公司问题专家尼尔·胡德和斯蒂芬·扬所指出的:“美国公司是惟一有能力出口并在国外扩展的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变成了私人资本流动的主要部分,美国成为主要的母国,而欧洲成了主要的东道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