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我们
新书资讯 新书推荐 |
中国古代砖瓦窑研究 读者对象:高校考古、文博、古陶瓷等相关专业及考古所、博物馆等文博单位
本书全面搜集了中国古代砖瓦窑资料,并利用考古类型学与现代陶瓷工艺技术理论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系统研究。研究重点关注中国古代砖瓦窑类型的时空框架、历代砖瓦窑的构筑技术特点及其与类型和地域的关联、砖瓦窑的演进方向与内在发展逻辑,对其他问题如砖瓦窑场的选址原则与布局形式、建筑形式与修饰工艺、砖瓦生产的专业化水平、浇水转釉工艺的发展等问题也有涉及。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中国古代砖瓦窑炉研究"
目录
绪言(1) 一、研究缘起(1) 二、研究的时空范围(2) 三、研究方法(3) 四、学术创新与研究价值(3) (一)学术创新(3) (二)研究价值(3) 五、框架结构与研究内容(4) 六、主要收获(4) 七、问题与不足(6) 八、其他相关说明(7) 第一章 中国古代陶瓷窑炉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命名(9) 一、陶瓷窑炉的概念(9) 二、陶瓷窑炉的分类(10) (一)按火焰在窑室内的流动方向划分(10) (二)按窑炉外形划分(13) (三)按火膛和窑室的相对位置划分(18) (四)按窑炉平面形状划分(22) (五)按建筑形式划分(22) (六)按所烧制品的质地和用途划分(24) (七)其他分类方式(24) (八)余论(24) 三、陶瓷窑炉的结构与命名(25) (一)保温系统(25) (二)火力系统(27) (三)烧成系统(32) (四)排烟系统(34) (五)操作系统(38) 第二章 仰韶文化晚期至二里岗文化时期陶窑(43) 一、仰韶文化时期(43) 二、良渚文化时期(44) 三、龙山文化时期(45) 四、齐家文化时期(49) 五、二里头文化时期(50) 六、二里岗文化时期(51) 七、仰韶文化晚期至二里岗文化时期陶窑的特点(52) (一)陶窑类型和结构特点(52) (二)陶窑工艺技术特点(53) (三)陶窑建筑形式(53) (四)砖瓦生产专业化(53) 第三章 两周时期砖瓦窑(57) 一、发现情况(57) 二、类型学分析(57) (一)竖穴窑(57) (二)升焰式室形窑(60) (三)半倒焰窑(63) 三、砖瓦窑类型的时代特征(70) (一)各类型砖瓦窑的阶段分布(71) (二)各阶段应用的砖瓦窑类型(71) (三)各阶段砖瓦窑数量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72) 四、砖瓦窑类型的地域特征(72) 五、砖瓦窑场选址(74) 六、砖瓦窑布局(75) 七、砖瓦窑建筑形式与修饰工艺(75) (一)建筑形式(75) (二)修饰工艺(76) 八、砖瓦窑结构特点(77) (一)竖穴窑(77) (二)升焰式室形窑(78) (三)半倒焰窑(78) 九、砖瓦窑建筑技术特点(80) (一)升焰式室形窑(80) (二)半倒焰窑(81) 十、砖瓦生产专业化(85) 十一、地域间砖瓦窑技术的交流(87) 第四章 秦汉时期砖瓦窑(102) 一、发现情况(102) 二、类型学分析(102) (一)升焰式室形窑(102) (二)半倒焰窑(105) (三)长窑(128) 三、砖瓦窑类型的时代特征(129) (一)各类型半倒焰窑的阶段分布(130) (二)各阶段应用的半倒焰窑类型(130) (三)各阶段砖瓦窑数量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131) 四、砖瓦窑类型的地域特征(131) (一)各类型半倒焰窑的地域分布(133) (二)各地域应用的砖瓦窑类型(133) 五、砖瓦窑场选址(135) 六、砖瓦窑布局(135) 七、砖瓦窑建筑形式与修饰工艺(138) (一)建筑形式(138) (二)修饰工艺(138) 八、砖瓦窑结构特点(140) (一)升焰式室形窑(140) (二)半倒焰窑(140) 九、砖瓦窑建筑技术特点(144) (一)升焰式室形窑(144) (二)半倒焰窑(145) 十、砖瓦生产专业化(153) 十一、地域间砖瓦窑技术的交流(154)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砖瓦窑(193) 一、发现情况(193) 二、类型学分析(193) (一)升焰式室形窑(193) (二)半倒焰窑(195) 三、砖瓦窑类型的时代特征(198) 四、砖瓦窑类型的地域特征(198) 五、砖瓦窑场选址(199) 六、砖瓦窑布局(200) 七、砖瓦窑建筑形式与修饰工艺(200) (一)建筑形式(200) (二)修饰工艺(201) 八、砖瓦窑结构特点(201) (一)升焰式室形窑(202) (二)半倒焰窑(202) 九、砖瓦窑建筑技术特点(203) (一)升焰式室形窑(203) (二)半倒焰窑(203) 十、砖瓦生产专业化(208) 十一、相关问题(208) (一)砖瓦窑发现数量与区域分布特点(208) (二)砖瓦窑类型与结构变化(209) (三)地域间砖瓦窑技术的交流(210) 第六章 隋唐五代时期砖瓦窑(218) 一、发现情况(218) 二、类型学分析(218) (一)升焰式室形窑(218) (二)半倒焰窑(221) (三)长窑(232) 三、砖瓦窑类型的时代特征(233) (一)各类型半倒焰窑的阶段分布(233) (二)各阶段应用的砖瓦窑类型(234) 四、砖瓦窑类型的地域特征(235) (一)各类型半倒焰窑的地域分布(235) (二)各地域应用的砖瓦窑类型(236) 五、砖瓦窑场选址(238) 六、砖瓦窑布局(239) 七、砖瓦窑建筑形式与修饰工艺(242) (一)建筑形式(242) (二)修饰工艺(243) 八、砖瓦窑结构特点(243) (一)升焰式室形窑(243) (二)半倒焰窑(244) 九、砖瓦窑建筑技术特点(248) (一)整体特点(248) (二)建筑技术特点与类型的关联(249) (三)建筑技术特点与地域的关联(251) 十、砖瓦生产专业化(254) 十一、地域间砖瓦窑技术的交流(257) 第七章 宋元时期砖瓦窑(279) 一、发现情况(279) 二、类型学分析(279) (一)升焰式室形窑(279) (二)半倒焰窑(280) (三)长窑(289) 三、砖瓦窑类型的时代特征(290) 四、砖瓦窑类型的地域特征(291) (一)各类型半倒焰窑的地域分布(292) (二)各地域应用的砖瓦窑类型(293) 五、砖瓦窑场选址(294) 六、砖瓦窑布局(294) 七、砖瓦窑建筑形式与修饰工艺(296) (一)建筑形式(296) (二)修饰工艺(297) 八、砖瓦窑结构特点(297) (一)升焰式室形窑(298) (二)半倒焰窑(298) 九、砖瓦窑建筑技术特点(301) (一)整体特点(301) (二)建筑技术特点与类型的关联(302) (三)建筑技术特点与地域的关联(304) 十、砖瓦生产专业化(305) 十一、地域间砖瓦窑技术的交流(306) 第八章 明清时期砖瓦窑(322) 一、发现情况(322) 二、类型学分析(322) (一)升焰式室形窑(322) (二)半倒焰窑(322) (三)全倒焰窑(331) 三、砖瓦窑类型的时代特征(333) (一)各类型砖瓦窑的阶段分布(333) (二)各阶段应用的砖瓦窑类型(335) 四、砖瓦窑类型的地域特征(337) (一)各类型半倒焰窑的地域分布(337) (二)各地域应用的砖瓦窑类型(338) 五、砖瓦窑场选址(339) 六、砖瓦窑布局(340) 七、砖瓦窑建筑形式与修饰工艺(342) (一)建筑形式(342) (二)修饰工艺(343) 八、砖瓦窑结构特点(344) (一)半倒焰窑(344) (二)全倒焰窑(346) 九、砖瓦窑建筑技术特点(346) (一)整体特点(346) (二)建筑技术特点与类型的关联(347) (三)建筑技术特点与地域的关联(349) 十、砖瓦生产专业化(350) 十一、地域间砖瓦窑技术的交流(352) 目 录vii 第九章 相关问题研究(372) 一、砖瓦窑分期(372) 二、砖瓦窑分区(377) (一)第一期(377) (二)第二期(378) (三)第三期(380) (四)第四期(383) (五)第五期(385) (六)第六期(388) 三、砖瓦窑的演进方向与推动因素(391) 四、历代半倒焰式砖瓦窑的结构与技术演变(397) 五、龙窑在砖瓦生产史上的应用(401) 六、青砖瓦烧造中饮窑技术的起源与发展(402) (一)砖瓦烧造流程(402) (二)不同时期的饮窑技术(404) (三)结论(413) 插图目录 图1-1 湖南岳阳双燕咀Y18~Y23(土坑窑,商代晚期)(10) 图1-2 升焰窑结构与火焰走向示意图(11) 图1-3 半倒焰窑结构与火焰走向示意图(11) 图1-4 平焰窑结构与火焰走向示意图(12) 图1-5 全倒焰窑结构与火焰走向示意图(12) 图1-6 岐山赵家台Y1(升焰式室形窑,西周初期)(14) 图1-7 洛阳纱厂路Y3(升焰式室形窑,北宋中晚期)(14) 图1-8 迁西大岭寨砖窑(升焰式室形窑,明万历)(15) 图1-9 西安青龙寺Y1(马蹄形窑,唐晚期)(15) 图1-10 阶级窑结构与火焰走向示意图(17) 图1-11 葫芦形窑结构与火焰走向示意图(17) 图1-12 蛋形窑结构与火焰走向示意图(17) 图1-13 洛阳北窑2号窑(升焰式室形窑,西周)(19) 图1-14 陕州三里桥301号窑(横穴窑,仰韶文化)(20) 图1-15 郑州铭功路C11Y110复原图(竖穴窑,二里岗下层二期)(20) 图1-16 垣曲宁家坡Y501(横穴窑,庙底沟二期文化)(20) 图1-17 郑州林山寨Y110(竖穴窑,仰韶文化)(20) 图1-18 三门峡李家窑Y1(半倒焰窑,西周晚期—春秋前期)(23) 图1-19 桑植朱家台瓦窑(升焰式室形窑,战国)(27) 图1-20 敖汉四棱山Y3(横穴窑,夏家店下层文化)(28) 图1-21 新乡东干道砖瓦窑(半倒焰窑,西汉早中期)(28) 图1-22 朝阳文化路Y2(升焰式室形窑,唐中期)(29) 图1-23 洛阳隋唐洛阳城右掖门右掖窑7(半倒焰窑,唐前期)(29) 图1-24 大兴亦庄X11号地Y1(半倒焰窑,唐中晚期—辽中期)(30) 图1-25 密县密新商场Y2(半倒焰窑,东汉)(31) 图1-26 火膛炉栅(31) 图1-27 侯马五一路农贸市场Y2(竖穴窑,春秋战国之际)(33) 图1-28 安阳阜城Y1(竖穴窑,战国)(33) 图1-29 临潼油王T2E3(半倒焰窑,战国末期)(34) 图1-30 宁夏灵武窑Y1复原图(半倒焰窑,西夏晚期)(35) 图1-31 昌乐谢家埠Y1(半倒焰窑,西汉)(36) 图1-32 洛阳中州路与定鼎路交叉口四号窑(半倒焰窑,隋唐之际)(36) 图1-33 襄汾陶寺Y315(横穴窑,陶寺文化早期)(38) 图1-34 共用操作坑的窑炉布局图(40) 图2-1 蓝田新街遗址出土红砖(仰韶文化晚期)(43) 图2-2 蓝田新街Y6(横穴窑,仰韶文化晚期)(44) 图2-3 杭州庙前Y1(烧坑,良渚文化)(45) 图2-4 蓝田新街Y7(横穴窑,龙山文化早期)(46) 图2-5 襄汾陶寺横穴窑(陶寺文化早期)(46) 图2-6 宝鸡桥镇遗址出土筒瓦(龙山文化时期)(47) 图2-7 龙山文化时期陶窑(48) 图2-8 灵台桥村遗址出土筒瓦、板瓦(齐家文化)(49) 图2-9 齐家文化时期陶窑(50) 图2-10 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筒瓦(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51) 图2-11 偃师二里头ⅤY1(竖穴窑,二里头文化四期)(51) 图2-12 郑州铭功路C11Y110复原图(竖穴窑,二里岗下层二期)(52) 图3-1 Aa型竖穴窑(58) 图3-2 Ab型竖穴窑(58) 图3-3 Ac型竖穴窑(58) 图3-4 Ba型竖穴窑(59) 图3-5 Bb型竖穴窑(60) 图3-6 Bb型竖穴窑、升焰式室形窑(60) 图3-7 Aa型升焰式室形窑(61) 图3-8 Ab型升焰式室形窑(61) 图3-9 Ac型升焰式室形窑(61) 图3-10 Ba型升焰式室形窑(62) 图3-11 C型升焰式室形窑(62) 图3-12 D型升焰式室形窑(63) 图3-13 Aa型半倒焰窑(64) 图3-14 Ab型半倒焰窑(64) 图3-15 Ac型半倒焰窑(64) 图3-16 Ba型半倒焰窑(65) 图3-17 Bb型半倒焰窑(66) 图3-18 Bc型半倒焰窑(66) 图3-19 Ca型半倒焰窑(67) 图3-20 Cb型半倒焰窑(67) 图3-21 D型半倒焰窑(67) 图3-22 Ea型半倒焰窑(68) 图3-23 Eb型半倒焰窑(69) 图3-24 Fa型半倒焰窑(69) 图3-25 Fb型半倒焰窑(69) 图3-26 临潼油王双窑(战国末期)(75) 图3-27 战国时期串窑(75) 图3-28 两周时期升焰式室形窑各部位面积饼形图(78) 图3-29 两周时期半倒焰窑各部位面积与比值饼形图(79) 图3-30 两周时期半倒焰窑各部位面积分布直方图(79) 图3-31 两周时期升焰式室形窑火膛与窑床面积关系散点图(81) 图3-32 两周时期半倒焰窑各部位关系散点图(82) 图3-33 两周时期不同类型半倒焰窑各部位关系散点图(83) 图3-34 两周时期不同地区半倒焰窑各部位关系散点图(84) 图4-1 A型升焰式室形窑(102) 图4-2 B型升焰式室形窑(103) 图4-3 C型升焰式室形窑(103) 图4-4 Da型升焰式室形窑(104) 图4-5 Db型升焰式室形窑(104) 图4-6 Dc型升焰式室形窑(104) 图4-7 Dd型升焰式室形窑(105) 图4-8 E型升焰式室形窑(105) 图4-9 Aa型半倒焰窑(107) 图4-10 Ab型半倒焰窑(一)(108) 图4-11 Ab型半倒焰窑(二)(109) 图4-12 Ab型半倒焰窑(三)(110) 图4-13 Ab型半倒焰窑(四)(111) 图4-14 Ac型半倒焰窑(一)(112) 图4-15 Ac型半倒焰窑(二)(113) 图4-16 Ad型半倒焰窑(115) 图4-17 Ba型半倒焰窑(116) 图4-18 Bb型半倒焰窑(一)(117) 图4-19 Bb型半倒焰窑(二)(118) 图4-20 Bc型半倒焰窑(119) 图4-21 Bd型半倒焰窑(120) 图4-22 Ca型Ⅰ式半倒焰窑(120) 图4-23 Ca型Ⅱ式半倒焰窑(121) 图4-24 Cb型半倒焰窑(121) 图4-25 Cc型半倒焰窑(121) 图4-26 Cd型半倒焰窑(121) 图4-27 Da型半倒焰窑(123) 图4-28 Db型半倒焰窑(124) 图4-29 Dc型半倒焰窑(124) 图4-30 Dd型半倒焰窑(124) 图4-31 Ea型半倒焰窑(125) 图4-32 Eb型半倒焰窑(125) 图4-33 Fa型半倒焰窑(126) 图4-34 Fb型半倒焰窑(126) 图4-35 Ga型半倒焰窑(126) 图4-36 Gb型半倒焰窑(127) 图4-37 Ha型半倒焰窑(127) 图4-38 Hb型半倒焰窑(127) 图4-39 I型半倒焰窑(127) 图4-40 长窑(128) 图4-41 秦汉时期双窑(136) 图4-42 绥中姜女石砖瓦窑(137) 图4-43 陕西西安汉长安城北宫砖瓦窑(137) 图4-44 秦汉时期半倒焰窑各部位面积分布饼形图(141) 图4-45 秦汉时期半倒焰窑各部位面积分布直方图(141) 图4-46 秦汉时期半倒焰窑不同排烟系统面积分布直方图(142) 图4-47 秦汉时期不同排烟系统半倒焰窑各部位面积及比值箱式图(143) 图4-48 秦汉时期升焰式室形窑火膛与窑床面积关系散点图(144) 图4-49 秦汉时期单烟道窑各部位关系散点图(145) 图4-50 秦汉时期多烟道窑各部位关系散点图(146) 图4-51 秦汉时期汇合烟道窑各部位关系散点图(147) 图4-52 秦汉时期烟室窑各部位关系散点图(148) 图4-53 秦汉时期不同类型单烟道窑各部位关系散点图(149) 图4-54 秦汉时期不同类型多烟道窑各部位关系散点图(150) 图4-55 秦汉时期不同类型汇合烟道窑各部位关系散点图(150) 图4-56 秦汉时期不同类型烟室窑各部位关系散点图(151) 图4-57 秦汉时期不同地区单烟道窑各部位关系散点图(151) 图4-58 秦汉时期不同地区多烟道窑各部位关系散点图(152) 图4-59 秦汉时期不同地区汇合烟道窑各部位关系散点图(152) 图4-60 秦汉时期不同地区烟室窑各部位关系散点图(153) 图5-1 A型升焰式室形窑(193) 图5-2 B型升焰式室形窑(194) 图5-3 C型升焰式室形窑(194) 图5-4 Da型升焰式室形窑(194) 图5-5 Db型升焰式室形窑(194) 图5-6 Aa型半倒焰窑(196) 图5-7 Ab型半倒焰窑(196) 图5-8 B型半倒焰窑(197) 图5-9 Ca型半倒焰窑(197) 图5-10 Cb型半倒焰窑(197) 图5-11 魏晋南北朝时期半倒焰窑各部位面积分布饼形图(202) 图5-12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类型和地区升焰式室形窑火膛与窑床面积关系散点图(203) 图5-13 魏晋南北朝时期半倒焰窑各部位关系散点图(205) 图5-14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类型半倒焰窑各部位关系散点图(206) 图5-15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地区半倒焰窑各部位关系散点图(207) 图6-1 A型升焰式室形窑(219) 图6-2 B型升焰式室形窑(219) 图6-3 C型升焰式室形窑(220) 图6-4 Da型升焰式室形窑(220) 图6-5 Db型升焰式室形窑(220) 图6-6 Aa型半倒焰窑(221) 图6-7 Ab型半倒焰窑(222) 图6-8 Ac型半倒焰窑(223) 图6-9 Ba型半倒焰窑(224) 图6-10 Bb型半倒焰窑(225) 图6-11 Bc型半倒焰窑(226) 图6-12 Bd型半倒焰窑(227) 图6-13 Ca型半倒焰窑(228) 图6-14 Cb型半倒焰窑(228) 图6-15 Cc型半倒焰窑(229) 图6-16 Da型半倒焰窑(229) 图6-17 Db型半倒焰窑(230) 图6-18 Ea型半倒焰窑(230) 图6-19 Eb型半倒焰窑(230) 图6-20 F型半倒焰窑(231) 图6-21 G型半倒焰窑(231) 图6-22 Ha型半倒焰窑(231) 图6-23 Hb型半倒焰窑(232) 图6-24 A型长窑(232) 图6-25 B型长窑(232) 图6-26 隋唐时期双窑(239) 图6-27 隋唐时期串窑(一)(240) 图6-28 隋唐时期串窑(二)(241) 图6-29 隋唐五代时期半倒焰窑各部位面积分布饼形图(244) 图6-30 隋唐五代时期半倒焰窑各部位面积分布直方图(245) 图6-31 隋唐五代时期半倒焰窑不同排烟系统面积分布直方图(246) 图6-32 隋唐五代时期不同排烟系统半倒焰窑各部位面积及面积比值箱式图(247) 图6-33 隋唐五代时期多烟道窑各部位面积及比值关系散点图(248) 图6-34 隋唐五代时期汇合烟道窑各部位面积及比值关系散点图(249) 图6-35 隋唐五代时期烟室窑各部位面积及比值关系散点图(250) 图6-36 隋唐五代时期不同类型多烟道窑各部位关系散点图(251) 图6-37 隋唐五代时期不同类型汇合烟道窑各部位关系散点图(251) 图6-38 隋唐五代时期不同类型烟室窑各部位关系散点图(252) 图6-39 隋唐五代时期不同地区多烟道窑各部位关系散点图(252) 图6-40 隋唐五代时期不同地区汇合烟道窑各部位关系散点图(253) 图6-41 隋唐五代时期不同地区烟室窑各部位关系散点图(253) 图7-1 Aa型升焰式室形窑(280) 图7-2 Ab型升焰式室形窑(280) 图7-3 B型升焰式室形窑(280) 图7-4 Aa型半倒焰窑(281) 图7-5 Ab型半倒焰窑(282) 图7-6 Ba型半倒焰窑(282) 图7-7 Bb型半倒焰窑(282) 图7-8 Bc型半倒焰窑(283) 图7-9 Bd型半倒焰窑(283) 图7-10 Be型半倒焰窑(284) 图7-11 Ca型半倒焰窑(284) 图7-12 Cb型半倒焰窑(285) 图7-13 Cc型半倒焰窑(285) 图7-14 Da型半倒焰窑(286) 图7-15 Db型半倒焰窑(286) 图7-16 Ea型半倒焰窑(286) 图7-17 Eb型半倒焰窑(287) 图7-18 Fa型半倒焰窑(287) 图7-19 Fb型半倒焰窑(288) 图7-20 Ga型半倒焰窑(288) 图7-21 Gb型半倒焰窑(289) 图7-22 H型半倒焰窑(289) 图7-23 I型半倒焰窑(289) 图7-24 长窑(290) 图7-25 河南洛阳新街东部Y31(盛唐)、Y32(北宋早期)(291) 图7-26 宋元时期双窑和串窑(295) 图7-27 宋元时期半倒焰窑各部位面积分布饼形图(298) 图7-28 宋元时期半倒焰窑各部位面积分布直方图(299) 图7-29 宋元时期半倒焰窑不同排烟系统面积分布直方图(300) 图7-30 宋元时期不同排烟系统半倒焰窑各部位面积及比值箱式图(300) 图7-31 宋元时期多烟道窑各部位关系散点图(301) 图7-32 宋元时期烟室窑各部位关系散点图(302) 图7-33 宋元时期不同类型多烟道窑各部位关系散点图(303) 图7-34 宋元时期不同类型烟室窑各部位关系散点图(303) 图7-35 宋元时期不同地区多烟道窑各部位关系散点图(304) 图7-36 宋元时期不同地区烟室窑各部位关系散点图(305) 图8-1 升焰式室形窑(322) 图8-2 Aa型半倒焰窑(323) 图8-3 Ab型半倒焰窑(324) 图8-4 Ac型半倒焰窑(324) 图8-5 Ad型半倒焰窑(324) 图8-6 Ba型半倒焰窑(325) 图8-7 Bb型半倒焰窑(326) 图8-8 Bc型半倒焰窑(327) 图8-9 Ca型半倒焰窑(327) 图8-10 Cb型半倒焰窑(327) 图8-11 D型半倒焰窑(328) 图8-12 E型半倒焰窑(328) 图8-13 Fa型半倒焰窑(329) 图8-14 Fb型半倒焰窑(329) 图8-15 G型半倒焰窑(329) 图8-16 Ha型半倒焰窑(330) 图8-17 Hb型半倒焰窑(330) 图8-18 I型半倒焰窑(331) 图8-19 J型半倒焰窑(331) 图8-20 A型全倒焰窑(331) 图8-21 B型全倒焰窑(332) 图8-22 C型全倒焰窑(333) 图8-23 明清时期串窑(341) 图8-24 明清时期半倒焰窑各部位面积分布饼形图(345) 图8-25 明清时期半倒焰窑各部位面积分布直方图(345) 图8-26 明清时期半倒焰窑、全倒焰窑各部位关系散点图(347) 图8-27 明清时期不同类型砖瓦窑结构关系散点图(348) 图8-28 明清时期不同地区砖瓦窑结构关系散点图(349) 图9-1 第一期砖瓦窑分区示意图(378) 图9-2 第二期砖瓦窑分区示意图(379) 图9-3 第三期砖瓦窑分区示意图(382) 图9-4 第四期砖瓦窑分区示意图(384) 图9-5 第五期砖瓦窑分区示意图(387) 图9-6 第六期砖瓦窑分区示意图(390) 图9-7 周代不同类型砖瓦窑窑床面积箱式图(393) 图9-8 单烟道半倒焰窑火焰走向平面示意图(395) 图9-9 不同排烟系统半倒焰窑火焰走向平面示意图(395) 图9-10 不同时代半倒焰式砖瓦窑各部位面积及比值箱式图(399) 图9-11 不同时代半倒焰式砖瓦窑各部位参数点线图(400) 图9-12 浇水转釉示意图(402) 图9-13 襄汾陶寺横穴窑(陶寺文化早期)(404) 图9-14 垣曲宁家坡Y501(横穴窑,庙底沟二期文化)(404) 图9-15 偃师二里头ⅤY1(竖穴窑,二里头文化四期)(405) 图9-16 郑州铭功路C11Y110复原图(竖穴窑,二里岗下层二期)(405) 图9-17 桑植朱家台瓦窑(升焰式室形窑,战国)(405) 图9-18 洛阳第一干休所Y1(战国晚期—西汉早期)(406) 图9-19 南京聚宝山全倒焰式琉璃窑(明初)(407) 图9-20 临潼油王T2E3(战国末期)(409) 图9-21 窑床上开挖引水槽的汉代砖瓦窑(410) 图9-22 咸阳下河82下Y1(秦代)(410) 图9-23 窑壁上开挖引水槽的汉代砖瓦窑(411) 图9-24 宁波北仑璎珞砖瓦窑(晚唐—吴越国早中期)(412) 图9-25 洛阳隋唐洛阳城东城Y1(412) 图9-26 窑床上开挖引水槽的宋代砖瓦窑(413) 图9-27 窑床上开挖引水槽的明清砖瓦窑(414) 插表目录 表3-1 两周时期砖瓦窑的阶段分布情况(70) 表3-2 两周时期砖瓦窑的地域分布情况(73) 表4-1 秦汉时期半倒焰窑的阶段分布情况(129) 表4-2 秦汉时期半倒焰窑的地域分布情况(132) 表4-3 部分地点砖瓦窑的类型(134) 表4-4 部分地点砖瓦窑的修饰工艺(139) 表5-1 魏晋南北朝时期砖瓦窑的地域分布情况(199) 表6-1 隋唐五代时期半倒焰窑的阶段分布情况(234) 表6-2 隋唐五代时期半倒焰窑的地域分布情况(237) 表6-3 隋唐洛阳城遗址及近旁砖瓦窑场相关情况(254) 表7-1 宋元时期半倒焰窑的地域分布情况(292) 表8-1 明清时期砖瓦窑的阶段分布情况(334) 表8-2 明清时期半倒焰窑的地域分布情况(337) 表8-3 明清时期官营砖瓦窑场出土制品上的铭文(351) 表9-1 砖瓦窑类型的时代分布(374) 表9-2 不同时代半倒焰式砖瓦窑结构数据(398)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

新书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