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端是凝聚态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陈嘉庚科学奖数理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其科学工作,跨越凝聚态物理学和材料科学两大学科,开创了功能材料的人工微结构化这一有着重大科学与技术意义的领域;其科学著作,建立了新的学科体系,引导着一代学子的成长;其科学实践,对人工微结构材料与器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学术思想,为建立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派奠定了基础。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1970年参加工作;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攻读物理学专业;毕业后任教于学校,经商于公司,供职于机关。勤业之余,习物理,向文学,兼治文史,著有物理、文史、文学等作品18部,字数达500余万。科学成果分别获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两项省科技进步奖、三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70年参加工作;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攻读物理学专业;毕业后任教于学校,经商于公司,供职于机关。勤业之余,习物理,向文学,兼治文史,著有物理、文史、文学等作品18部,字数达500余万。科学成果分别获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两项省科技进步奖、三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70年参加工作;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攻读物理学专业;毕业后任教于学校,经商于公司,供职于机关。勤业之余,习物理,向文学,兼治文史,著有物理、文史、文学等作品18部,字数达500余万。科学成果分别获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两项省科技进步奖、三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目录
序幕人星合体,白云千载空悠悠001~009
江流天地外,千秋凛然002
安知天地心,且共从容007
第一篇为学笃行,不尽长江滚滚来010~079
第一章君自故乡来,意蕴深长012
夜向江南泊,笔墨流韵013
行子惜流年,安家姑苏016
云深不知处,闲淡春风020
平生自有分,庭院深深024
第二章一路经行处,求学路漫030
悠悠道山情,苏中弦歌031
烽火连三月,讳道消遁046
世乱同南去,承续学业048
国破山河在,举家西迁057
岁月行如此,逸气凌云060
云在意俱迟,安问天心067
第二篇知行合一,天光云影共徘徊080~111
第一章坐看云起时,教学相长082
江柳共风烟,风流儒雅082
潮平两岸阔,言传身教086
清光犹为君,是中真趣089
广泽生明月,金陵岁晚093
第二章风正一帆悬,筑就平台096
苍茫云海间,千里清秋096
星垂平野阔,更上层楼101
经岁复经年,行云流水104
润物细无声,薪火相传107
第三篇求索登攀,胜日寻芳长江滨112~153
第一章君问穷通理,创新开拓114
白云回望合,胜概何寻114
斯人独憔悴,莫逆于心117
长歌楚天碧,神闲意定119
山色有无中,万籁收声123
寒磬满空杯,今古期思128
第二章诸烟空翠合,物化苍茫131
但闻人语响,名臻其妙131
经冬复历春,志在耕耘136
独钓寒江雪,天风海涛139
落花人独立,微结构化144
相望始登高,阅远精微148
第四篇言得其要,山长水远话金陵154~187
第一章文章千古事,文以载道156
香中别有韵,人赋归欤156
路出寒云外,天与文章158
曲径通幽处,垂虹西望161
往来成古今,文觑天巧164
行到水穷处,融贯论述168
第二章远随流水香,建构体系172
清泉石上流,别有天地172
十年磨一剑,语殊蕴藉175
山随平野尽,探骊得珠180
泰岳倚空碧,文思以进184
第五篇德厚流光,任尔东西南北风188~231
第一章水深波浪阔,普惠社会190
经德问何如,寻幽探微190
悟悦心自足,壶中天地194
随山到水源,清景无限199
第二章所向无空阔,长者风范203
自有岁寒心,闲居安命204
水流心不竞,明德惟馨211
唯有归来是,春光亭下215
挥手自兹去,寄慨情深225
第六篇一介书生,是真名士自风流232~261
第一章青山独归远,科学人文234
江流石不转,史论纵横234
相去复几许,兴来独往236
潮平远水宽,韵致佳趣238
时人已知处,品学俱高241
第二章盈盈一水间,情韵悠然243
人间重晚情,春华秋实243
以闲为岁月,重拾童趣246
晚年唯好静,即物兴怀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