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59 元
丛书名: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成果教材,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配套教材,天津市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成果教材,天津大学新工科经典教材重点项目
- 作者:白瑞峰 主编 于赫洋、韩洪洪、张琳、靳荔成 副主编
- 出版时间:2025/10/1
- ISBN:9787122491220
-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301
- 页码:214
- 纸张:
- 版次:01
- 开本:16开
-
商品库位:
《新工科科技劳动实践》是一本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等项目支持下,面向新工科教育的通识课教材,其配套课程已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一流课程与天津市社会实践一流本科建设课程,权威性与专业性兼具。
教材以科技劳动实践为核心,系统构建工科知识体系。内容融合创新创业理论与方法,深入讲解3D建模、数字孪生、3D打印、工业机器人等先进制造技术,同时包含智能车与鸿蒙系统、智能制造与工业 AI等前沿领域知识,全方位覆盖劳动技能、科学知识与劳动观念。
本书特色鲜明,由高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联合编写,产学结合、实战性强,以丰富的实战案例为引导,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场景,同时配套习题参考答案、电子课件、实验指导书等数字化资源(扫下方二维码获取),助力学习者高效掌握知识与技能。
本书适合本科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不同层次学生使用,可作为科技劳动实践课程及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用书,也适合对科技劳动、先进制造技术感兴趣,希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的自学者参考。
第1章 创新与创业 001
导读 001
1.1 创新与创业 001
1.2 创新是基本的通识能力 002
1.3 创业是开创一番事业 003
1.4 创新的基本特征 004
1.5 开启创新的方法——头脑风暴 006
1.6 创新设计思维 008
1.6.1 创新方法概述 008
1.6.2 TRIZ 创新理论 010
1.6.2.1 TRIZ 理论概述 010
1.6.2.2 TRIZ 理论核心思想 011
1.6.2.3 TRIZ 理论主要内容及方法 013
1.6.3 其他创新理论 016
1.6.3.1 头脑风暴法 016
1.6.3.2 列举法 018
1.6.3.3 联想法 019
1.6.3.4 设问法 021
1.6.3.5 系统提问法 024
1.6.3.6 形态分析法 026
1.6.3.7 整理类技法 028
1.6.3.8 德尔菲法 030
习题 032
第2章 三维模型设计 033
导读 033
2.1 3D 建模概述 033
2.1.1 什么是3D 建模 033
2.1.2 3D 建模软件发展概述 034
2.1.3 3D 建模的主流软件 035
2.2 3D 建模绘图基础 038
2.2.1 Solidworks 简介 038
2.2.2 如何绘制草图 039
2.2.2.1 草图基本元素 039
2.2.2.2 绘制草图的准则 041
2.2.2.3 绘制草图的基本工具 042
2.2.3 如何创建特征 042
2.3 3D 建模方法与实战案例 043
习题 048
第3章 数字孪生技术 049
导读 049
3.1 数字孪生技术:驱动工业智能化的新引擎 049
3.2 数字孪生技术的概念与内涵 050
3.2.1 发展历程与背景 050
3.2.2 数字孪生技术的概念 051
3.2.3 数字孪生技术的特点 051
3.2.4 数字孪生技术的组成要素 052
3.3 数字孪生技术的关键技术 053
3.3.1 建模技术 053
3.3.2 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054
3.3.3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 056
3.3.4 可视化与交互技术 056
3.4 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案例——流程工业数字孪生系统 057
3.5 数字孪生技术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059
3.5.1 技术层面的挑战 059
3.5.2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挑战 061
3.5.3 人才短缺与组织变革挑战 062
3.6 数字孪生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063
3.6.1 技术深化与融合 063
3.6.2 应用领域拓展 064
3.6.3 协同合作与平台化发展 065
3.6.4 标准规范与安全保障 065
习题 066
第4章 3D 打印技术 067
导读 067
4.1 3D 打印技术简介 067
4.1.1 什么是3D 打印技术 067
4.1.2 3D 打印技术应用 068
4.2 3D 打印技术及材料简介 070
4.2.1 3D 打印技术类型 070
4.2.2 3D 打印材料选择 072
4.3 3D 打印流程 074
4.3.1 不同成型技术下的3D 打印机 074
4.3.2 3D 打印软件使用 077
4.4 3D 打印质量优化 078
4.4.1 软件参数设置的影响 078
4.4.1.1 温度设置 078
4.4.1.2 速度设置 079
4.4.1.3 填充设置 080
4.4.1.4 模型属性设置 080
4.4.1.5 其他参数设置 081
4.4.2 摆放形式的影响 082
4.5 3D 打印实战案例 083
习题 084
第5章 工业机器人与机器视觉 085
导读 085
5.1 工业机器人概述 085
5.1.1 工业机器人的定义与分类 085
5.1.1.1 工业机器人的定义 085
5.1.1.2 工业机器人的分类 085
5.1.2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 087
5.2 工业机器人的关键组件 088
5.2.1 机械执行机构 088
5.2.1.1 机身与底座 088
5.2.1.2 手臂与手腕 089
5.2.1.3 末端执行器 089
5.2.2 驱动装置 090
5.2.2.1 电动驱动 090
5.2.2.2 液压驱动 091
5.2.2.3 气动驱动 092
5.2.3 控制系统 093
5.2.3.1 硬件部分 093
5.2.3.2 软件部分 093
5.2.4 感知系统 094
5.2.4.1 常见的内部传感器 094
5.2.4.2 常见的外部传感器 095
5.2.4.3 工业机器人感知系统的工作流程 096
5.3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 096
5.3.1 汽车制造行业 096
5.3.1.1 焊接应用 096
5.3.1.2 装配应用 097
5.3.1.3 搬运与喷涂应用 098
5.3.2 电子工业 099
5.3.2.1 芯片制造 099
5.3.2.2 电路板组装 100
5.3.2.3 电子产品检测与包装 100
5.3.3 物流与仓储行业 101
5.3.4 金属加工行业 102
5.3.4.1 切割与打磨 102
5.3.4.2 冲压与锻造 102
5.4 工业机器人的编程与调试 103
5.4.1 编程语言介绍 103
5.4.2 编程方法 104
5.4.2.1 示教编程 104
5.4.2.2 离线编程 105
5.4.2.3 基于视觉的编程 105
5.4.3 调试过程 106
5.4.3.1 硬件调试 106
5.4.3.2 软件调试 106
5.4.3.3 系统联调 107
5.5 工业机器人的安装与维护 107
5.5.1 安装维护要点 107
习题 109
第6章 智能车与鸿蒙系统 110
导读 110
6.1 初识OpenHarmony 110
6.1.1 OpenHarmony 概述 110
6.1.2 OpenHarmony 操作系统类型 111
6.1.3 OpenHarmony 技术架构 112
6.1.4 OpenHarmony 技术特性 113
6.1.5 本章内容概述和知识储备 116
6.2 OpenHarmony 开发环境搭建 116
6.2.1 搭建开发环境(Windows 系统) 117
6.2.2 搭建编译环境(Ubuntu 系统) 125
6.2.3 下载和编译OpenHarmony 源码 139
6.3 OpenHarmony 轻量系统应用开发基础 144
6.3.1 OpenHarmony 轻量系统应用模块开发 144
6.3.2 OpenHarmony 轻量系统应用模块启动流程解析 150
6.4 OpenHarmony 轻量系统设备开发 157
6.4.1 GPIO 157
6.4.1.1 GPIO 157
6.4.1.2 GPIO 接口的开发流程 158
6.4.1.3 案例1:GPIO 输出控制- 控制核心板的可编程LED 灯 158
6.4.1.4 案例2:GPIO 输出控制- 舵机控制 164
6.4.1.5 案例3:GPIO 输入控制- 循迹模块 169
6.4.1.6 案例4:GPIO 输入输出控制- 超声波测距 173
6.4.2 PWM 输出控制 178
6.4.3 OLED 显示屏的驱动和控制 186
习题 195
第7章 智能制造与工业AI 196
导读 196
7.1 智能制造与工业AI:开启工业新纪元 196
7.1.1 智能制造 196
7.1.2 工业AI 198
7.1.3 智能制造与工业AI:携手共创工业未来199
7.2 工业AI 的核心技术 201
7.2.1 机器学习 201
7.2.2 深度学习 203
7.2.3 计算机视觉 204
7.2.4 自然语言处理 205
7.3 工业AI 推动智能制造的案例分析 206
7.3.1 富士康工厂的工业AI 应用 206
7.3.2 西门子燃气轮机制造智能化升级 207
7.3.3 美的空调智能工厂实践 207
7.4 智能制造与工业AI 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208
7.4.1 技术层面的挑战与应对 208
7.4.1.1 数据质量与安全难题 208
7.4.1.2 模型可解释性困境 208
7.4.1.3 算法性能与算力瓶颈 209
7.4.2 人才层面的挑战与应对 209
7.4.2.1 复合型人才短缺 209
7.4.2.2 组织架构与文化适配难题 210
7.4.3 行业标准与法规层面的挑战与应对 210
7.4.3.1 技术标准缺失 210
7.4.3.2 法规合规挑战 211
7.5 智能制造与工业AI 的未来发展趋势 211
7.6 结论 213
习题 213
参考文献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