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汇集了陈来教授1988—2000年间撰写的十六篇文章,聚焦儒学价值在现代社会的生命力,回望百年文化论战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得失。作者指出,从新文化运动的“东西古今之争”到八十年代的“传统—现代之争”,核心追问始终是:在不可逆转的现代化洪流中,我们是否还需要“传统”?又该怎样安置“传统”?围绕此问,激进派与温和派针锋相对:一方彻底否定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方则主张有鉴别地继承。本书即在这“反传统”与“反—反传统”的张力中展开,试图纾解近代以来的传统—现代紧张,论证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的核心价值仍具现代意义,并系统批判全盘反传统的文化观。
陈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教育部社科委哲学学部委员,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院长。著作四十余种。
目录
序言人文主义的视界
第一章 中国近代思想的回顾与前瞻
一冲击与回应
二传统与现代
三儒学发展的理与势
四多元文化结构中的儒学及其定位
第二章 化解“传统”与“现代”的紧张
——“五四”文化思潮的反思
一引言:超越“五四”的历史任务
二激进功利主义
三文化保守主义
四东西古今: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五新与旧:传统与现代
六文化决定论与实业决定论
七知性的否定与理性的否定
第三章 “五四”思潮与现代性
一文化自觉
二文化启蒙
三儒家批判
四历史评价
五文化价值与意识形态
六模拟与创生
七价值整合与价值分离
八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第四章 20世纪文化运动的激进主义
一“五四”时代的文化激进主义
二“文革”时期的文化激进主义
三“后文革时代”的文化激进主义
四文化与政治的角色冲突
第五章 现代中国文化与儒学的困境
一
二
三
四
第六章 梁漱溟早期的东西文化观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第七章 冯友兰文化观的建立与发展
一文化与哲学
二从东西到古今
三类型与个体
四现代化与民族化
五文化论说中的“体”与“用”
第八章 新理学与现代性思维的反思
一工业化与近代性
二作为共相的现代性
三实存观照下的个体性与纵贯分析下的道德性
四现代性与合理性的检讨
五结语
第九章 儒家思想与现代东亚世界
一传统和现代性
二以和为用
三以仁为体
第十章 儒家伦理与中国现代化
一儒家文化与现代化
二文化的解释与制度的解释
三产生与同化
四世俗儒家伦理与东亚现代化的初级阶段
第十一章 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东亚传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十二章 困境意识与相互依赖
一
二
三
第十三章 梁漱溟与马克斯·韦伯的中国文化观
一中国文化的特征
二伦理本位与集团本位
三职业分途与阶级对立
四社会进步与资本主义的产生问题
五理性与文化的早熟
六韦伯的中国文化观
七梁漱溟与韦伯中国文化观之比较
八余论:关于民族品性与生活取向
第十四章 价值、权威、传统与中国哲学
一经典与权威
二圣人与道统
三价值与传统
第十五章 90年代步履维艰的“国学”研究
——“国学热”与传统文化研究的问题
一“国学”的概念
二文化变迁中的“国学”符号
三步履维艰的国学研究
四“国学”与21世纪中国
第十六章 中国文化传统的价值与地位
一以仁为体,以和为用
二吸收西方文化以推之,弘扬中国文化以挽之
三文化的功能与价值
跋语 世纪之交话传统
第二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