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是德里达的思想标签,其渊源可追溯至海德格尔。德里达吸收并推进了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又回过头来把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现象学也作为其解构的对象。如此一来,在他们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交错的思想关系。本书围绕解构的对象、解构的策略以及解构所立足的哲学立场三个方面来展示德里达与海德格尔的思想关系,并以此达到对解构哲学本身的展示。本书表明,解构哲学的思想立足点是语言与存在的交织关系,它颠覆了传统哲学中的语言观:语言不只是用来表述存在,相反,存在作为物之所是,它本身乃是语言使用的产物。正是在语言与存在的交织关系中,德里达与海德格尔找到了各自的思想切入点,并在交织关系内部展开了精微的思想交锋。
蔡祥元
----------------------------
1994-1999年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2003-2010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读研究生,师从张祥龙,先后完成硕士与博士的学习;在北大学习期间(2007-2009)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学两年,师从沈清松;2010年9月起入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2012年1月起转入儒学高等研究院,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比较哲学、现象学、解释学、解构主义、维特根斯坦哲学、早期希腊哲学以及中国哲学的问题化研究。近期主要关注现象学与中国哲学的比较与会通、经典诠释学的当代阐释以及意义现象的人文主义研究。相关研究涵盖中西哲学经典,涉及中西哲学、伦理学、美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先后在《哲学研究》《世界哲学》《哲学与文化》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2021年9月正式加入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担任“百人计划”教授。
前 言 i导 论 001一 德里达论海德格尔对他的影响 002二 学界对双方关系的研究以及遗留的问题 007三 本书的研究视角与基本思路 016第一章 海德格尔解构的思想要义 023第一节 海德格尔解构的现象学渊源 024第二节 解构与解释学的现象学 028第三节 解构的思想难题与语言 038第四节 语言与形式显示方法的形成 042第五节 实际生活经验的语言性 047第二章 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刻画及其解构 053第一节 上手状态与现成在手状态的区分 054第二节 现成在手状态与在者形而上学 057第三节 上手状态与“在场” 061第四节 在场与古希腊哲学传统 066第三章 经验的源始性与语言的关系 073第一节 倪梁康对胡塞尔、海德格尔思想关系的重新定位 074第二节 海德格尔对现象学语言表达困境的回应 080第三节 德里达对前表述经验的解构 087第四节 语言的可能性:结构与发生“之间” 096第五节 胡塞尔错过语言了吗 101第四章 德里达文本中的海德格尔烙印 107第一节 胡塞尔意识现象学背后的在场预设 108第二节 对感知特权的质疑 115第三节 自身触发与主体性 118第四节 传统形而上学与基于“现在 - 点”的时间观 126第五章 德里达对海德格尔在场的解构 131第一节 德里达对海德格尔在场之源头性的解构 133第二节 海德格尔对流俗时间观的解构 142第三节 德里达对亚里士多德时间观的重新解读:
现在与在场的循环 149第四节 德里达对海德格尔解构的再解构:从圆周到踪迹 161第六章 存在之家还是逻各斯中心主义 169第一节 海德格尔对传统语言观的批判 170第二节 逻各斯与存在的前领会 174第三节 物之为物与世界的世界性 189第四节 语言与敞开之境 198第五节 “寂静之音”与逻各斯中心主义 202第七章 本源处的“裂缝” 209第一节 存在论差异的开端 209第二节 作为源发生的裂缝 215第三节 语言与存在论差异 223第四节 在场与文字学差异 232第五节 从存在论差异到文字学差异 240第八章 解构之过度与尺度 253第一节 海德格尔对“Dikē”(正义)的解构 254第二节 解构之过 - 度 264第三节 解构之非 - 正义的正义 271第四节 嫁接与思想的再生 281第五节 解构与词源学的神话 286参考文献 293后 记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