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中国礼乐制度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六经文化传承体系之中乐学的活态传承。古琴本来和儒释道同体共生,琴学的灵魂就是中国哲学,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学问,是生命之学。《琴道新论》以对于生命真相的追寻为基点,并据最原初、最根本的问题,即,我们生命的本来面目是什么(生命之本然—本体),我们的生命最终应该成为什么(生命之应然—境界),我们如何才能实现那样的生命(生命之可然—工夫),以三篇十章,二十万言,把琴学和中国哲学融为一体,以现代学术形式系统呈现了“琴道”。
本书既精准扼要地呈现了中国哲学之纲领性、整体性的轮廓和面貌,使儒释道的身心性命之学粲然明白;又把以古琴为载体的乐学传统,重新纳入中国哲学的史、论视域之中,有利于促进现代中国哲学的整全性建构。同时,本书集历代琴论琴学之大成,把古琴史上零金碎玉式的经验性描述和感悟式理论贯穿起来,构建起了现代琴学的初步架构;并激活了中国哲学的乐学传统,为创建系统完备的中国艺术哲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始点和基础。
李虎群
----------------------------
李虎群,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所所长,校级特级优秀教师。北京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比利时根特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学系访问学者。北京市优秀德育工作者。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史、中国佛教哲学、儒释道三教关系和古琴美学。著有学术专著《儒佛之道与现代社会》(宗教文化出版社,2019年),在《哲学研究》《现代哲学》等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十余项。
作为传承“文人琴学”的古琴家,是北京大学古琴社的创社社长,并兼任国内外众多古琴社的指导教授或顾问。研习古琴二十五年,先后师从吴派及泛川派名家、中国琴会原会长吴钊先生、广陵派第十一代传人梅曰强先生、蜀派名家丁承运先生等。先后教授古琴学生三百余人;古琴CD《神游天地间:李虎群古琴艺术》和《我歌月徘徊:李虎群琴歌艺术》已经列入出版计划。
绪论乐在其中:整全切实的进学之路
一、琴学和中国哲学本来共生,却成离散
二、琴学和中国哲学须当重聚,才能相互成就、相得益彰
三、以生命为中心,开辟琴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之路
上篇知琴篇
识琴明道——本体论第一章琴之象天:“乐由天作”——天地之道
——古琴尚象学、琴律学与中国哲学的天道根源
一、古琴尚象学概要
二、古琴尚象学与天地之道
三、琴律与天地之数
第二章琴之理据:“乐由中出”——圣贤之德
——圣贤制作说、君子操琴说与中国哲学的人道依据
一、“圣贤制作说”与“圣人之德”
二、“君子操琴说”与“君子之德”
三、“士无故不撤琴瑟”与“士人之志”
中篇好(hào)琴篇
学琴悟道——工夫论学琴悟道的几点准备
一、学琴宗旨
二、亲师取友
三、择琴备器
四、学而时习
五、学琴典范
琴道新论——琴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目录第三章琴之技:“太和鼓畅”“自然合式”
——弹琴技法与中国的修身哲学
一、指法宜“尽精微”,琴歌可“致广大”
二、技法精要:指法,身法,耳目视听之法
三、修身为本,本立道生
第四章琴之艺:“游心太玄”“和静清远”
——古琴之美与中国的艺术哲学
一、琴人的容姿之美、人格之美
二、琴曲的律动之美:取音、节奏、腔调
三、古琴美学的体系性呈现:《溪山琴况》
四、古琴与中国艺术哲学的创建
第五章琴之气:“调气宁神”“神游气化”
——鼓琴调气与中国的气论哲学
一、气息和时机:鼓琴工夫的枢要
二、鼓琴“调气”的三个层面:琴人、指法、琴曲
三、鼓琴“养气”的文化源泉:儒、道、佛的气论
第六章琴之情:“涵养性情”“疏越神情”
——抚琴怡情与中国的情感哲学
一、琴养性情,归之于正
二、古琴之情的发源:儒道佛之“道情”
三、“真”情“实”感:感悟琴曲之情
第七章琴之德:“琴德最优”“闲邪纳正”
——操琴修德与中国的道德哲学
一、“琴德最优”的四个方面:器、声、音、性
二、操琴修德的向道旨归:儒道佛的道德哲学
三、以琴彰德:琴曲举例解析
第八章琴之心:“心通造化”“性与天合”
——操琴明心与中国的心性哲学
一、琴心“入化”“合天”的过程与表征
二、琴心直指: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三、琴心的道境:儒道佛之“道心”
下篇乐琴篇
游琴行道——境界论第九章琴之乐境:“心手双畅”——乐得其道
——琴道自得之境与中国哲学的内圣境界
一、人琴合一:合于道妙,乐随道化
二、乐在琴中,乐得其道:儒、道、佛的内圣之乐
第十章琴之化境:“过化存神”——化成天下
——琴道流行之境与中国哲学的外王境界
一、琴道的外化之境:化民成俗,与天下后世共乐之
二、琴道流行:儒、道、佛的外王之境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