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10个案例,考察了以下问题:在资源、市场、国家正处于大变革时期的非洲,能否从非洲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挖掘出维持和改善生活,以及和谐共生的潜力?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它是一种怎样的潜力?又是以何种形式呈现出开发与共生之间的矛盾、局限和问题的?
1. 日本自二战后逐渐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非洲研究,经过半
个多世纪的发展,其非洲研究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一些研究成果甚至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非洲潜力”丛书由日本京都大学非洲地区研究中心主任太田至主编,并由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出版。京都大学在非洲研究领域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非洲潜力”丛书在京都大学支持下,汇集了日本和以非洲学者为主的其他国家的顶尖学者的成果,代表了国外非洲研究领域近年来在研究观念和方向上的新变化。
2. “非洲潜力”丛书基于长期的田野调查,注重个案研究,且
具有典型的跨学科研究特性,在理论方法上能够为中国学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3.“非洲潜力”丛书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对何谓非洲潜力、以何种路径探讨“非洲潜力”、如何将“非洲潜力”作为根源性共生思想来建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要脱离西欧中心主义的研究方向,在探究非洲潜力的过程中,力图建构立足于非洲人生活现场的地方性生活世界的观点。
主编简介:
高桥基树(TAKAHASHI Motoki),神户大学大学院国际协力研究科教授,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高等国际问题研究大学院毕业,硕士(国家关系学)。主要著作:《开发与国家——非洲政治经济学序论》(劲草书房,2010年,独著);《现代非洲经济学》(密涅瓦书房,2014年,合编);《再论开发——变化的世界与日本的国际合作》(日本评论社,2011年,合编)等。
大山修一(OYAMA Shuichi),京都大学大学院亚非区域研究研究科副教授,京都大学大学院人类与环境学研究科博士后期课程毕业,博士(人类与环境学)。主要著作:《向西非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发起挑战——通过垃圾再利用实现绿化、战胜饥饿及预防纷争》(昭和堂)等。
译者简介:
金稀玉,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任、非洲区域国别学学部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哲社项目等多项,发表论文 30余篇,出版著作4部,主编丛书1套。
目录
序章 非洲的变革,以及开发与共生的潜力
1非洲民众的潜力与三种变化——资源的稀缺性与多样性、市场的渗透及国家的形成
2非洲的变革与挖掘潜力的框架
3各章概要
第1部分 有效利用资源
第1章 工作福利制与贫困及饥饿对策——萨赫勒农村等价劳动报酬援助项目
1什么是工作福利制?——缩小经济差距与削减贫困
2尼日尔的农业气象——占大部分国土面积的荒漠化土地
3干旱与饥饿,以及博科圣地——萨赫勒地区国家严峻的政治环境
4国际援助的重要性——不稳定的尼日尔食物生产
5尼日尔的工作福利制——荒漠化防治对策与食物援助
6农村内部巨大的经济差距与饥饿的民众
7“harkuki”——豪萨农村的生活伦理
8尼日尔农村的工作福利制与居民生活
9制定工作福利制目标的重要性
10居民的力量——为了战胜严峻的现实
第2章 农村家庭的独立自营与合作行为——基于坦桑尼亚北部市郊农村的水资源利用轨迹
1变化中的农村景观
2调查地概况
3旱季灌溉农业的兴衰
4自建设施供水事业的兴衰
5为避免对立而实现共生所做出的“迂回”措施
第3章 内发性开发实践与公共领域规划建设——着眼于坦桑尼亚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对立与协作
1水资源的两面性
2利用水资源的开发实践与多种行为主体
3水资源利用埋下的对立与纷争的导火线
4推进水资源“协同治理”
第4章 从井边排队打水现象分析村落自助打水群体的秩序性——肯尼亚水利部改革与受益者负担原则的持续性
1生活用水引发的共生问题及其内在“潜力”
2背景情况
3原苏巴县的水井案例
4打水规则的演变
5等候时间的长短与规则变化
6排队打水队伍中的相互作用
7灵活打水秩序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2部分 依靠市场求发展
第5章 克服企业与农户之间信赖关系的“脆弱性”——乌干达啤酒公司与小农之间的新型社会关系
1非洲正在发生的变化——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新型关系
2非洲啤酒产业与原材料本地化采购的进展
3乌干达东边地区啤酒公司与大麦农户的案例
4对加工公司与生产者之间“共生潜力”的思考——以乌干达东边地区为例
第6章 全球化与城市劳动者——马达加斯加非正规部门的作用
1引言——城市劳动者的风险
2塔那那利佛的劳动力市场
3政变后的离职情况与之后的就业情况
4非正规部门的有效性
5结语——作为“安全网”的非正规部门
第7章 从街头空间到信息交流空间的博弈——以坦桑尼亚的街头商贩为例
1引言
2街头商贩暴力抗法与自主空间管理
3城市再开发与街头空间的变质
4移动电话带给城市空间的变化
5商业习惯的改变及向郊区迁移
6信息交流空间的博弈
7结语
第3部分 与国家共存亡
第8章 兼顾外生变化的灵活性谋生策略——坦桑尼亚狩猎采集民族与多民族国家
1从事旅游业和农耕业的狩猎采集民族
2哈扎人和桑达韦人在坦桑尼亚的定位
3哈扎人和桑达韦人与外部社会的关系史
4被夸大的哈扎人与低调的桑达韦人——谋生方式的变化及其结果
5积极对外主张的哈扎人与不对外主张的桑达韦人——参与原住民运动的情况
6朝向灵活的“共生”发展
第9章 教材中的民主与多元文化共生——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的市民教育
1序论——埃塞俄比亚的市民教育与共生
2教育部门发展计划与国际影响力
3“德育及市民教育”课程的变迁
4从教材的内容分析看埃塞俄比亚市民教育的特征
5埃塞俄比亚市民教育的特征——对内容进行定性分析的结果
6结论——教材中阐释的国民的共生潜力
第10章 国民融合、政治暴力,以及生活的世界——肯尼亚农村的纷争与共生
1序论——未竟的梦想之国家建设?
2肯尼亚的历史与民族——以原裂谷省为中心
3裂谷省的纷争
4袭击的村庄与被袭击的村庄
5对于民众而言的国家、民族,以及纷争——临时考察
6结论——民众的共生潜力与现代肯尼亚
终章 何谓开发与共生的非洲潜力——民众是灵活的变革主导者
1经济全球化与非洲民众的生活
2逐步渗透的市场经济与非洲民众
3与建设中国家之间的鸿沟与民众的生活
4资源、市场、国家与民众的潜力——作为灵活的变革主导者
5开发与共生的未来潜力
非洲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期。
在历史长河中,非洲社会的每一个时期都在不断发展变迁。社会变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同时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在改变着社会形态,任何时期均如此。近年来,非洲之所以不同于以往,是因为诸多变化常常超越国境和地域关系,出现在人们更加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中。随着经济全球化、地球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等外部条件的巨大变化及人口增长等内部条件的长期变化,初级产品浪潮带来的经济增长、新经济产业、贫富差距的扩大、开发援助事业、由一党制转向多党制等现象,也逐渐波及非洲各国。这些变化,不仅对人们以往的生活和人际关系产生了影响,有时也会扰乱生活物资的供应,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艰难,甚至还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冲突。
1 非洲民众的潜力与三种变化——资源的稀缺性与多样性、市场的渗透及国家的形成
在变化面前,非洲民众并没有因为害怕而止步不前。他们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重塑人际关系,敢于在不变中摸索与周边大小变化和谐共存的方法。这一过程,绝不仅限于每一个个体的努力。人们的生活建立在与他者共存的基础上,或至少在与他者形成的各种关系中相互交织在一起。于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与他者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他者”包括各种主体,例如近的有家人、邻居、生意伙伴、雇佣者,远的有政治权贵、跨国企业、国家,甚至还有国外的援助机构等。
本书重点关注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活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描述非洲的巨大潜力,即面对这些变化,人们克服生活的艰辛,寻求与他者和谐共生,重塑与他者的关系,从而努力生存下去的潜力。在推进这项工作时,我们所设想的情况如下:为了过上理想的生活,人们主动做出改变,通过广义上的开发行为,增加资源及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这也未必能够跟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虽说开发行为与为了共生所做的努力之间存在矛盾,但人们总会想办法解决矛盾,或是克服困难继续生存下去。本书通过具体案例,鲜活地描绘出摆在人们面前的矛盾、局限和问题,以及开发与共生的潜力。
本书着眼于对人们的生活和相互关系产生影响的三种变化,即资源的稀缺性(或丰富性)与多样性、市场经济的渗透及国家的形成。这也是与非洲各国广泛发生的诸多变化有共通之处且密切相关的三个要素。
人们通过利用资源来维持日常生活。说起这类资源,人们首先会想到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资源。本书在关注当下非洲民众的生活变化、多样性与多面性的同时,也将关注更多广义上的资源,例如人们通过改造自然获得的食物等产品与电力等能源、市场带来的现金收入与雇佣机会,以及为此所需的人际网络与信息等手段,获取和处理其他资源所需的时间、空间及基础设施等公共财产。由于这些资源依托于人们的生活而存在,因此必然会对人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又反受其影响。改变人类与资源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就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
市场是人们为了获取自身利益,在双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交换商品和服务的场所。与之相反就是自给自足和相互帮扶的生活模式。对于大部分非洲社会而言,市场经济的历史并不悠久,多数非洲民众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直接通过大自然获取资源。如今非洲的农村地区一方面依然保持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但另一方面,不少人又在市场上获取多样的生活资源,不足的部分则通过互助来补给,并将这些资源加以整合,以此维持自己的生活。
除了资源和市场,本书还将讲述对非洲民众产生影响的另一重要因素——国家。所谓国家,一是通过权力这一强制手段(民主国家则通过民意),征收和分配资源;二是市场交易,尤其是通过给经济活动制定规则和补助措施,对人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产生各种影响。此外,国家也是组织人们与多种开发事业协同共生的主体。然而,现代非洲国家的诞生是强行施加殖民地化这一外力的结果。就此意义上而言,非洲国家普遍都很年轻,不像日本等国家的职能与制度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虽说国家之间、职能与制度之间存在差异,但非洲国家开始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也是不争的事实。
重要的是,如今在非洲大地上正在发生着资源的变化、市场经济的渗透、国家职能的形成这三种巨变,它们范围广泛、速度迅猛且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但由于社会时期及社会状况的不同,变革的深度和速度也不相同。现代伊始,市场和国家在世界各地逐渐普及,并在此过程中受到社会状况和政治形势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人们在与市场、国家的关系中也发现了多种意义。这部分将在本书终章进行回顾。
总之,非洲正值大过渡和大变动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共生方式深受影响。但是,人们并没有因恐惧而止步不前,而是努力维持和改善生活,同时,采取其他方式进行变革,在新状况中不断重塑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企业、国家等与其他主体的关系,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各种共生的意义和可能性。本书将通过多个案例,考察以下问题:在资源、市场、国家正处于大变革时期的非洲,从人们所做的努力与尝试中能否挖掘出维持和改善生活,以及和谐共生的潜力?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它是一种怎样的潜力?又是以何种形式呈现出开发与共生之间的矛盾、局限和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