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本书的选题,是基于笔者对汉服运动近20 年的关注。笔者自幼对古代历史民俗文化充满兴趣,觉得它们不同于日常生活,十分特别且充满神秘感,尤其受古装剧的影响,对古代服饰及古人形象十分向往。与众多80 后、90 后一样,笔者儿时也会将床单披在身上, 和姐妹扮演《新白娘子传奇》等古装剧中的人物。进而,在少年时期有了国家/ 民族意识后,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多了一份自豪感。特别是2001 年10 月上海APEC 会议的闭幕式上,各国领导人穿着具有中国传统元素的唐装亮相,在国际场景中通过他者的对照,民族服饰所塑造的民族形象进一步加强了笔者的民族自豪感。据这次唐装的设计者表述,这款服饰是从清末及民国时期传统马褂的款式引申而来的,形制依托于马褂或中式对襟短袄,又进一步对其进行了装袖、垫肩等西式立体剪裁技艺的改造,因此,与一般的中式连袖短褂相比较,它显得更为挺括。[1] 这一场在国际场景中的中式服装展示,使当时刚上初中的笔者第一次将民族服饰与民族自豪感联系起来,第一次有了国服这一概念。直至2003 年某日,笔者于家中无意间观看了一部日本综艺节目,其中一位穿着和服的女嘉宾吸引到了笔者。当看到她用和服宽大的袖子遮掩面部羞涩微笑的一幕时,笔者瞬间产生了一个疑惑:人们常说的和服受中国传统服饰影响,不就是古装剧里常出现的y字领、宽袍大袖这样的服饰吗?唐装为什么看起来不一样呢?后来笔者又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了解到了剃发易服,知道了这种古人形象 消失的原因。原本的交领右衽宽袍系带的民族形象,被立领盘扣等当时笔者误以为是满族元素的文化符号[1] 取代, 而交领右衽宽袍系带则成了日韩形象的代表。原本就在审美上更倾向于古装的笔者对此感到很不是滋味。亦是从此时起, 笔者十分期望有一天古装能作为民族服饰,像旗袍、唐装一样可以被大大方方穿出门,甚至代表中国人的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终于,2007 年高考临近前,笔者在CCTV10 看到了汉服的报道, 这让笔者无比激动原来并不是我一个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原来它已被取名为汉服,原来已经有人为复兴汉服而奋斗,这场奋斗被称为汉服复兴运动(简称汉服运动)。随后笔者立即打开电脑,在百度上检索了汉服字眼,由此开启了探索汉服复兴的历程。以上是笔者关注汉服运动的缘起。
在知道了汉服后,笔者一直作为汉服运动的实践者汉服同袍,于百度汉服吧(即当时汉服运动的主要阵营之一的网络贴吧平台)探讨汉服复兴的话题。在探讨的过程中,笔者关注的重点很快由最初的宣传汉服转向了如何解决汉服运动实践中的问题,其中包含了如何使汉服看起来更现代更美观如何重新建构汉服体系等。在当时,亦有许多同袍与笔者有同样的问题意识。再因日本和服算是比较公认的传承得较好都市感较强 的民族服饰,因此在思考这些问题时都会不自觉地将参考目光转向和服,试图通过和服找到复兴汉服的思路。这也是笔者后来选择在日本研究汉服运动的原因。
起初研究汉服运动,是为了寻找如何复兴汉服的答案。但随着近些年汉服运动的硕果累累,以及笔者数年间的民俗学及文化人类学的学习经历,如今笔者有了新的感悟与研究汉服运动的目的。首先, 笔者认为汉服运动并不太需要通过学术的介入来得以成就,它完全有独立成长的生命力,正如它最初在民间自然生根发芽一样。这也是笔者在本书中将汉服运动视为新民俗的原因之一。其次,民俗文化的主体是民,通过文化理解民,亦是民俗学的学科任务之一。笔者认为,文化是时代中的人与环境对话下的产物,汉服运动便是当代中国都市社会大环境下的天时地利人和。汉服运动表象是衣,实则为人,无人思衣则无衣,无人穿衣衣无意。因此,汉服运动研究不只是讲述汉服运动本身,更希望通过研究汉服运动来理解实践汉服运动的人以及汉服运动与当代中国都市社会的千丝万缕,进而反射当代中国都市的人文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