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在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里,有这么一个场景:如来佛祖在灵山大雷音寺举办讲经大会,期间谈到自己对四大部洲的观察其中,南瞻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扬,是非恶海
如来佛祖认为,如果自己的三藏真经能被传授过去的话,可以劝人为善,但考虑到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并不想主动送经。这时,观音菩萨站了出来,表示愿意去东土大唐找一个取经人过来。
在《西游记》的最后,善良慈悲却不辨是非的唐僧、智勇双全但桀骜不驯的孙悟空、好吃懒做又贪图美色的猪八戒、老实巴交且存在感很低的沙和尚,再加上锯角退鳞并化龙为马的白龙马,踏遍万水干山,突破重重阻挠,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之后,这个极其努力的团队终于从西天取得真经,回到东土大唐,完成了既定目标,拿到了希望拿到的结果。
在上述这些角色的观点和言行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各自的选择,如果仔细分析背后的原因和思路,既感觉有趣,也很有启发。
如来佛祖有传经授道的善意和初心,但他选择了让别人来取经而不是自己派人去送经。俗话说: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叩门。有用的方法、高超的技艺、专家的知识、医者的仁心都是极其有价值的,但在对方没意识到价值、没感觉到需要、没正心诚意地付出努力和实践之前,那就是机缘未到,没必要急于付出。这说明,当初心和方向都是对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时机、方法等也可以一顺百顺,永远不要指望靠一次选择就能解决所有问题,选择的背后要有耐心和智慧
唐僧是如来佛祖二徒弟金蝉子的第十世转世之人,一方面为了重回西天和佛祖身边,另一方面,奉唐太宗之命前往取经,既有自身的需求,也有外界的期盼。在取经之初,唐僧胆小、软弱、犹豫,甚至逃避,自己没有辨认妖怪的能力,也不愿意信任孙悟空。后来唐僧逐渐意识到,光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目标是不够的,还得理解和尊重他人,哪怕是辈分比自己低且缺点一箩筐的徒弟们,也要对他们宽容和团结。
这说明,就算我们选择要做的事情是正确的,但我们自身的认知可能还有局限,能力依然不足,所以我们要有更大的系统观,能够团结那些有助我们实现理想的人,选择的背后要有心胸和成长。
孙悟空法力高强,一个筋斗就能翻到十万八千里之外,随时可以单枪匹马到达西天拿到经书。好几次跟唐僧闹矛盾的时候,孙悟空已经是自由之身,却屡次返回搭救保护唐僧。他选择陪同唐僧一步步走到西天取经,既因为信守当初承诺,也因为他知道取经之路就是磨炼自己心性之路。
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白龙马全都是很有本事的,但如果不经历这九九八十一难,傲慢的还是傲慢,贪婪的还是贪婪,散漫的还是散漫,混日子的还是混日子。能力超群的几个人跟着一个毫意志坚定的凡夫俗子,成就了一段佳话,也无法力但目标明确、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这说明,选择的背后要有坚持和努力。
在《西游记》的后段,越接近西天的时候,妖魔鬼怪越是厉害唐僧师徒几人不得不向各路神仙求助,有时候借法宝,有时候请本尊。这种选择不是认怂,也不代表懦弱,而是知道自己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最强的,更是知道自己不是世界上第一个遇到类似问题的人。
尽己所能之后,展现脆弱恰恰是一种强大的表现。寻找攻略请教过来人,求助高手和达人,从历史经验中筛选被检验过的好方法,同时永远不拒绝更好的方法,拿到结果之后,也不在意非得归功于自己一个人。
这说明,选择的背后要有视野和格局。
带着这样的角度,去读我们曾经读过的书,去看我们遇到的挫折困难,去想我们当初犯过的错,它们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改变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选择改变的同时,不必有选择障碍症,先投入地做一段时间,根据实践和反馈快速做调整,不要后悔之前的选择,不要害怕做出新的选择,也不要太介意一时的对错得失,有时候它们会转化的以前的错可能在今天是对的,以前的对可能在今天是错的。
选择做得再好,该走的路、该吃的苦,可能一点儿也不会少,但想清楚如何选择这件事情的本身,会让你在做事的当下是开心的、幸福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想清楚自己的选择,然后付诸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