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业的编写团队。由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组织编写。
2.面向青少年系统讲解粮食知识,帮助青少年初步构建粮食谱系。
3.语言风趣,知识严谨,表述活泼。
4.专业的插画师精心绘制的原创插画,让科学的抽象概念变得鲜活灵动。
5.跟着主人公踏上温情的粮食科普之旅。
6.听完一个故事认识一种粮食,读完一套书成为粮食小专家。
当博士爸爸带着小帅驾驶房车驶出城市,车轮碾过田埂的那一刻,一场关于粮食的奇妙旅行便已启程。在《中国粮食地理》第一季《跟着粮食去旅行》中,我们以29种粮食为向导,穿越平原与山地,对话农民与匠人,在袅袅炊烟与阵阵麦浪中,触摸中国粮食的温度与厚度。这套科普书不仅是父子俩的旅行日记,更是一封写给土地、写给历史、写给每一位读者的粮食情书。
粮食是中国的生命密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粮食生产始终是这片土地的命脉。从东北平原的大豆,到江南水乡的籼稻,从黄土高原的小米,到青藏高原的青稞,29种粮食作物如同29颗明珠,串联起我国南稻北麦、东粮西牧的地理格局。作为人口大国,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近20%的人口,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这份中国饭碗的底气,源于自然的馈赠,更源于世代农耕文明的积淀。
粮食是历史的隐形书写者。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将中国农耕史推至7000年前;战国时期的李冰治水让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秦统一六国的物质基础;明清时期的湖广熟,天下足,标志着长江流域成为维系国家命脉的粮仓。从以社稷二字象征国家(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到民以食为天的古训,粮食不仅塑造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版图,更融入了民俗文化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腊八的杂粮粥,每一种食物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道出了粮食安全对国家稳定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我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培育推广超级稻、耐盐碱新品种等,建立粮食储备与应急保障体系,以政策组合拳筑牢粮食安全防线。同时,节粮减损成为社会共识,从光盘行动到全链条减损技术推广,对每一粒粮食的珍惜,都是对端牢饭碗的有力回应。
给青少年的粮食启蒙。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曾是古人对脱离生产的批评,而今天,城市里的青少年对粮食的认知也日渐模糊。本书以旅行 科普的形式,让小帅(也让每位小读者)在东北黑土地上认识大豆的前世今生,在湖南了解人们在驯化和食用稻谷中显示的智慧,在陕西窑洞品尝糜子面馍的千年味道。我们希望通过故事化表达,让青少年不仅认识粮食,更能理解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成为爱粮节粮的小小践行者。
本书的诞生,离不开多方支持。中国科协科普图书选题类项目为创作提供了核心指导,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支持的科创中国农户绿色储粮技术服务与科学普及项目,让专业知识得以转化为大众语言。在此,谨向两个项目的各位专家、组织者致以诚挚谢意。
感恩同行者。感谢在调研途中接待我们的农户、农业科研人员、非遗传承人,他们的故事与智慧是本书最鲜活的素材;感谢朱震、张自力、王颖、吴跃、潘治利等专家为本书赐予珠玉之言,其精辟见解和热忱推荐,不仅启思读者,更令本书添辉;感谢山西(忻州)杂粮出口平台有限公司、黑龙江省五常金禾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山西龙首山粮油有限公司、安徽燕之坊食品有限公司等匠心企业惠赠使用精美的大田、近照、原粮等实物图片,为本书增添了弥足珍贵的视觉注脚;感谢编辑团队在文字打磨、图文设计中的匠心付出;感谢插画师小树同学,以笔为杖,为本书精心勾勒出一幅幅独具匠心的原创图片,让科学的抽象概念变得鲜活灵动;感谢家人朋友的理解与鼓励,以及其他为本书倾注智慧与心血的各位专家学者,让这段粮食之旅得以圆满。
最后,由于笔者学识有限,书中对粮食历史、地理的解读或有疏漏,田野调查中的观察也可能不够全面,恳请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愿这套科普书能成为一座桥梁,让更多人走进粮食的世界,读懂中国的根与魂。
《中国粮食地理》编委会
主编:刘明
2025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