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但如何界定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又如何赋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对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如何,以及存在哪些驱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都是新质生产力赋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明晰的问题。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1) 中国省域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2)基于扎根理论的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构建。(3)新质生产力赋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4) 新质生产力赋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5)新质生产力赋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效率。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正深刻影响着物流行业的发展模式。然而,当前我国物流业仍面临成本高、效率低、协同弱等突出问题,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2023年12月,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这为物流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推动物流业向智慧化、集约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此,河北科技大学刘紫玉课题组从新质生产力赋能与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出发,研究新质生产力赋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及其路径,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首先,基于高质量发展理念,构建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物流业创新发展、物流业绿色发展、物流业协调发展、物流业开放发展和物流业共享发展5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并借助冗余度和灵敏度对上述指标体系进行有效性检验,得出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在结构上具有合理性的结论。然后选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地区,下同)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法并依据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测算出物流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权重,并对20162023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物流业发展水平进行了系统评估。研究发现,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省份、区域和分维度层面均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和动态变化,反映了各地区在物流效率、创新能力、绿色发展、服务质量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不均衡发展格局。
其次,基于扎根理论,经开放式、主轴和选择性编码,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并通过理论饱和度检验确保其合理性。然后选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法并依据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测算权重,对20162023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了全面评估。为全面了解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区域差异提供了重要依据。
再次,围绕新质生产力赋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选取20162023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8个潜变量及对应测量变量,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信效度检验、多重共线性检验等,结果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良好,各变量间路径关系显著。研究发现,教育与人力资源、绿色生态发展等因素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这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又次,围绕新质生产力赋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路径,运用动态QCA分析法,对20162023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剖析。研究发现,单个因素并非区域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存在5条路径可驱动其发展。根据中间解和简单解可进一步提炼为三种模型,即教育科技驱动的多元支撑型发展模型经济基建协同驱动型发展模型和资源服务统筹的综合发展模型。
最后,围绕新质生产力赋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全球经济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我国物流业面临机遇与挑战,需借助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一,从宏观层面提出普适性对策,包括强化教育与人力资源培养、推动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绿色生态发展以及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第二,依据不同地区适用的发展模型,给出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本书通过系统研究新质生产力赋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实现路径,为新质生产力赋能物流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为中国情境下新质生产力赋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选取我国省域物流进行实证研究,从时间纵轴和空间维度探索新质生产力对物流高质量发展的组态效应及其地区差异,为决策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参考。
本书由河北科技大学刘紫玉、陈军霞、王晴、许丽祺、郑佳宁、唐贡千龙、 张紫萱、 谭亚彬完成,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 刘紫玉完成8万字, 陈军霞完成8万字,王晴完成4万字,许丽祺、郑佳宁、唐贡千龙、 张紫萱、 谭亚彬各完成2万字。
刘紫玉,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2010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3月至今在河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2013年开始指导物流工程专业的专业硕士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术硕士。主要从事数据分析、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第1章 绪论001
3.3 指标体系有效性检验 / 088
3.4 数据来源与指标权重计算 / 089
3.5 本章小结 / 093
本章参考文献 / 093
第4章 中国省域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095
4.1 区域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 / 095
4.2 分维度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 / 103
4.3 研究结论和启示 / 122
4.4 本章小结 / 124
本章参考文献 / 125
第5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构建126
5.1 文献综述 / 127
5.2 研究设计 / 131
5.3 研究结果 / 133
5.4 结论与讨论 / 143
5.5 本章小结 / 144
本章参考文献 / 145
第6章 中国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分析147
6.1 指标权重计算 / 148
6.2 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分析 / 150
6.3 分维度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分析 / 158
6.4 研究结论和启示 / 183
6.5 本章小结 / 185
本章参考文献 / 186
第7章 新质生产力赋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187
7.1 文献综述 / 188
7.2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 191
7.3 结构方程模型 / 199
7.4 实证分析 / 200
7.5 结论与建议 / 207
7.6 本章小结 / 210
本章参考文献 / 210
第8章 新质生产力赋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213
8.1 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 / 215
8.2 研究方法与数据构建 / 220
8.3 数据分析与实证结果 / 227
8.4 结论与启示 / 235
8.5 本章小结 / 237
本章参考文献 / 237
第9章 新质生产力赋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对策240
9.1 新质生产力赋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 240
9.2 对于适合教育科技驱动的多元支撑型发展模型地区的对策建议 / 241
9.3 对于适合经济基建协同驱动型发展模型地区的对策建议 / 246
9.4 对于适合资源服务统筹的综合发展模型地区的对策建议 / 251
9.5 本章小结 / 256
本章参考文献 / 257
后 记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