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巧克力棒会涨价?
职业游戏玩家能成为靠谱的职业选择吗?
为什么会有贸易争端?贸易争端有赢家吗?
10个你经常听人说起的简单问题,带你用经济学了解世界如何运作!
从买咖啡、选高薪职业到跟老板谈加薪,背后的运作机制都是由经济学决定。
历史悠久、备受尊崇的英国央行, 带领你透视办公室、餐厅和超市等各种情境背后的经济议题,包括:
- 为什么某些东西可以一直涨价?价格需求弹性代表价格变化对于产品需求的影响,例如塑料购物袋,即使只是涨了一块钱,也足以让用量大幅减少,代表需求弹性高;网约车平台优步(Uber)利用这个理论,采取动态定价策略算法获利的代表。
- 政府盖蚊子馆反而对经济有利?国家支出有几种功能:补贴生产不足的良性活动,如进修教育;投资大型基础建设,如公共交通;重新分配财富以解决社会不平等;更常见的是刺激经济、增加GDP,政府的消费还可以增加其他经济活动,造成乘数效应。
对国际新闻、金融报导还是一知半解?就从这本书开始吧!
权威可信。由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撰写,专为孩子打造的经济学科普书。用轻松语言解释复杂经济学,专业可靠,值得信赖。
知识点密集,视角多元。不同于普通儿童经济学书籍,本书引入多种经济学理论与模型,针对一个问题提供多角度解释,培养孩子的多元思维与深入认知。
有用好懂,化繁为简,用10个贴近生活的问题串联核心经济学概念。全书仅用一个方程式,主题贴近日常,文风生动有趣,阅读体验媲美小说。
紧贴实事,启发思考。引入气候变化、新冠疫情、经济衰退等热点话题,打破经济学与生活的界限,启发孩子思考经济学对社会和生活的深远影响。
湛庐文化出品。
经济学该如何学?
本力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研究员
《香港国际金融评论》执行总编辑
年度经济学图书主理人
在中国传播和普及现代经济学将近三十载,阅读经济学通俗读物是本人一大爱好。印象中读到的第一本经济学通俗读物是《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这是中国台湾经济学家、《天下》《远见》杂志社长高希均先生的代表作。书名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的名言,来自他 1975 年发表的一篇文章。
这句名言正好可以回答为什么不能多印点钱。因为,印钱同样不是白吃的午餐。而且不仅如此,作为一本经济学通俗读物,以该问题为书名,或许可以解答学习和普及经济学思想的一个根本问题:经济学该如何学?
其实,我们正在面对和思考的问题,绝大部分已经被人研究过了。所以,作为非专业人士,如果想尽快进入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里,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一个框架,而这个框架往往是与概念和最关键问题相连的。
有过经济学学习经历的读者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经济学通识读物都是由稀缺这一概念开始的。无数经济学教科书也已经告诉我们,稀缺是使经济学成为一门有意义的学科的前提,也是步入现代经济学大门的关键一步。从稀缺的概念,进而从效用以及需求供给思维开始进入经济学的世界,可能是对初学者最友好的路径。由此,打开这个思维之锁的钥匙就是:经济学意义上,所有的成本都是机会成本,而不再是会计成本。机会成本也就是因为选择这个物品或者服务而放弃其他选择的成本。正如书中引述的《卧底经济学》作者蒂姆·哈福德的表述:同意加班意味着拒绝给女儿读睡前故事;同意在聚会时再喝一杯,就意味着失去了第二天的晨跑和清醒的头脑。又如,有人说用自己买的铺面开餐厅没有成本,其实它的租金就是机会成本。如果你还在还贷,利息也是机会成本。而且,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那就是自己的时间。
所谓成功,就是让自己时间的机会成本足够大。股神巴菲特非常注重确定性,但他的成功更多在于用机会成本的认知去思考和把握确定性。在巴菲特看来,风险来自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从机会成本考虑,企业的内在价值就是一种基于企业未来现金流贴现到当前现值的计算。因此,一家公司未来自由现金流的可预测性应该具有债券股息那样的确定性,这就是巴菲特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经济学原理。
从机会成本的概念再进一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会计学最大的不同来自选择。所以,弗里德曼还有另一本根据其演讲整理的经济学通俗读物《自由选择》。而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布坎南说得更干脆,经济学就是选择的艺术。不同的是,市场的选择更多的是讨价还价,但解决公共利益和公共问题需要公共选择。前者可能遇到市场失灵,后者可能遇到政府失灵。
选择会产生价格,价格又涉及劳动力、企业、信息、交易费用和制度。由此,经济学的认知和世界就会一步步打开。但是,这里仍然缺了重要一环,那就是对钱的认识。《为什么不能多印点钱》这本书通过这一问题将机会成本、外部性和货币放到一起,形成框架性思维引导读者进入经济学的世界。细细想来,这有可能为经济学该如何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思考路径。
印钱的事情,不是简单的机会成本问题,也不会仅仅因其外部性而产生公共选择乃至社会选择问题。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对钱,也就是对货币的认识问题。关于这一点,我印象最深的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韦森讲过的一句话:当一个经济学家开始思考货币问题时,整个经济学理论大厦都要摇摇欲坠了。
但现实情况与货币的重要性呈现强烈反差:由于种种原因,关于货币问题的教育是经济学通俗读物乃至通识教材中相对薄弱的一环。
因此,许多经济学专业的博士生乃至教授都不一定了解货币本身就是一种债,而且其发行机制(无论是中国以贷款为主的货币发行机制,还是美国以国债为基础的货币发行体系)的核心就是债务的形成机制。
然而,这种与货币紧密相关的债务在人类的现代化体系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却鲜有人深入探讨。
把机会成本、外部性、货币放到一起,也更能理解银行等金融机构用钱来赚钱,符合第一性原理,而不是简单地将金融这种高端高附加值的服务业与实体经济分开。
货币随人类进化而产生,对货币认知的深刻与否也对国家兴衰有着重要影响。关键在于,与货币及其债务相关的这套系统是包容型的制度还是攫取性的制度。关于这一点,书中开篇就提到了:经济学背后有一个隐含的、不可避免的道德框架,尤其是在制定经济政策时。
一个反面的例子就是王莽改制。萧清先生在其《中国古代货币史》一书中直言,王莽企图用复古改制来挽救当时的社会危机,在他的复古改制这一系列的改革中,要以货币改制最为荒唐。因为,这种货币改制其实是想建立一种攫取性的制度。
进而,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治理体系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冲击的大背景下,该书通过两个章节解答经济危机的起因与预兆量化宽松政策会带来什么影响,这才完整回答了为什么不能多印点钱。当然,这也可看作对前文经济学能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吗等的延续和深化。
在我看来,当前特朗普经济政策的核心仍然是维护美元的国际货币体系霸权地位。特朗普内阁对贸易争端乃至对数字货币的积极态度都可看作强化美元体系的手段。我们对其未来走向的判断,仍然与经济学的本源不无关系。
货币方面的知识对于学习经济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纳入对货币的认知,尤其是对其实务层面和道德责任的理解,正是《为什么不能多印点钱》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因此,当我看到书中这句话,不由得兴奋起来――英国纸币上都有一句关键的话:向持票人付(相应面值)。这个承诺到底意味着什么?
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学通俗读物不同,这本书由英格兰银行推出,因此专门有一章讲述银行是如何运作的。在传播经济学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从中管窥金融机构在帮助年轻人了解经济学知识方面的独到视野。由此,也可以更完整地理解,长久以来,经济学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聚焦资源分配,另一种则试图解释社会的运行,一直是经济学家争论的话题。
英格兰银行
英国的中央银行,成立于1694年,负责监督英国的货币供应、监管金融机构和设定利率,自2017年起在全国积极推广经济知识,包括校园演讲、座谈等。
鲁帕尔·帕特尔
英格兰银行高-级经济学家,伦敦政经学院(LSE)经济学硕士。
杰克·米宁
英格兰银行资-深研究经济学家,肯特大学经济学博士。
译者简介:
安昀
施罗德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复旦大学经济学研究生,拥有券商研究员、公募基金经理和私募基金经理等职位的超过16年证券从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