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靖难之战,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永乐大帝朱棣。朱棣统治中国22年,事迹繁多,功绩满满,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牵扯他夺位登基的靖难之役,且他也对这段历史讳莫如深。当时的史家也不敢妄作评价。不过,4年的战争不是保持沉默就可以磨灭的,4年中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人血染沙场,又有多少人在这南征北战中绝望杀戮,即便没有文字,仅仅依靠4年战争这几个字就可以说明一切。
说起朱棣夺位就会联想到阴谋,但是靖难之战无关阴谋,主打的就是沙场征战,所以朱棣的天下是自己一刀一刀打下来的,这样说更加贴切。历史总会以它自己的方式讲述最底层的真相。
这其中的真相就是,朱元璋统治时期想让朱家的江山延续千秋万代,于是他想出了封藩为王,藩屏帝室。朱元璋对每一个儿子都是用心培养,想着培养的是后来要辅佐帝室的藩王。但是,他没有想到事与愿违,他培养起来的藩王竟成为帝室担心的对立分裂力量,更没想到后来儿子会威胁孙子的帝位。或许到后来他也意识到了,但是已经没有时间管理了。所以朱元璋一死,朱允炆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首先动手削藩,藩王们的权力和生命都受到了威胁,自然会有反抗,尤其湘王阖宫自焚之后,燕王朱棣作为藩王之首更是感到生命受到威胁,所以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朱棣带着自己的八百府兵起兵北平,打的旗号就是清君侧。
清君侧只是一个好听的借口,站在藩王的角度,维护藩王的利益,但是说白了不过是一场叔侄间的皇权之争。自古皇家无小事,叔侄战了4年,就是大明朝举国之战。说到这里,不禁感慨,这鲜血横流的4年,这叔侄二人可曾想过天下苍生在他们转动的战争绞杀盘上何等悲惨!所以,靖难之战中谁赢谁输与老百姓无关,甚至和朝中的官员都无关,只不过是朱允炆走了朱棣来,横竖都是朱家的江山。朱元璋绝对没想到朱家江山的延续最终还是要通过战争。
靖难之战,从头到尾就是在作战,这一战打了4年。4年中朱棣从装病求生到起兵征战、以少胜多,再到运筹帷幄、争取胜利。尤其他败仗之后不气馁,每每鼓励士气再战,体现了他对兵法的娴熟运用,也让人感到朱棣不仅是一位战神,更是一位对人心洞悉得很透彻的强者,是一位把政治、战争和人与人的情谊糅杂在一起,娴熟应用的强者,甚至让笔者觉得4年战争打下来,朱棣的王者形象已经确立。
总之,朱棣是通过自己的能力打下了江山,他举边陲之力战举国之力,以少胜多。试想朱元璋如果能够感知,应该是支持朱棣的,毕竟后来的朱棣在帝位统治中国22年,成就了自己一代名帝的形象。
序 言 · 001
第一章 生于乱世,志存高远
一、生于乱世的朱棣 · 001
二、在凤阳磨砺中成长 · 011
三、就藩机会的到来 · 018
四、锋芒初露 · 024
第二章 皇储之争,燕王回京
一、立储风波 · 038
二、朱允炆的纠结 · 045
三、敏感的遗诏 · 048
四、燕王奔丧被阻 · 050
第三章 削藩风云,暗潮涌动
一、削藩筹划 · 057
二、叔侄过招 · 064
三、燕王装病 · 071
四、顺应天命 · 077
第四章 清君侧之名,燕王起兵
一、高压前奏 · 086
二、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 091
三、燕王奉天靖难 · 097
四、出兵怀来 · 103
五、反间计 · 109
第五章 朝廷动怒,壮大自己
一、大梦初醒的建文帝 · 116
二、月夜奇袭 · 123
三、真定之战 · 129
四、临阵换帅 · 135
第六章 燕王发威,攻城略地
一、李景隆挂帅 · 140
二、再施离间计 · 146
三、借兵大宁 · 150
四、郑村坝战役 · 155
第七章 用兵诡道,如有天助
一、攻打大同 · 163
二、白沟河大捷 · 168
三、朱棣的大败 · 174
四、天意的大风 · 179
第八章 转战拉锯
一、忠勇之士 · 184
二、围攻济南城 · 189
三、偷袭沧州 · 195
四、兵临东昌,大败而归 · 200
第九章 数次鏖战,有惊无险
一、夹河战盛庸 · 208
二、化险为夷 · 212
三、藁城之战 · 217
四、朱棣战胜之上书 · 222
五、使节交锋 · 230
第十章 改变战略,疾驱京师
一、挑拨离间 · 235
二、诸将劝进 · 242
三、誓师南征,一路奋进 · 247
四、守正出奇,疑兵不断 · 253
五、孤军烧粮 · 261
第十一章 兵临长江,入主南京
一、燕军内部的分歧 · 268
二、灵璧决战 · 272
三、借道失败,绕道长驱 · 277
四、强渡长江,成王败寇 · 286
五、劝进大戏,坐拥天下 · 295
参考文献 · 302
后 记 · 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