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初六,春节还没过完,烟花爆竹的硝烟还未散尽,刚刚回到岗位的群臣就上奏:请求诛杀关在大牢里的胡惟庸等人。
早已按捺不住性子的朱元璋御笔一挥,赐予左丞相胡惟庸死刑。
很快,刽子手将胡惟庸在南京处死。胡惟庸远在安徽定远老家的三族亲属,尽数被杀。
胡惟庸一生的故事颇为曲折、惊险、刺激,精彩如一部长篇小说。除了朱元璋和刘基以外,谁都无法预料到他最终的结局。
神算子刘基还是有先见之明的。朱元璋曾问刘基:胡惟庸是否适合做丞相?
刘基回答:小犊耳,将偾辕而破犁。
果然,胡惟庸就如初生牛犊,拉车车要翻、犁地犁要破,简直是干啥啥不行。
读明史,胡惟庸是个响当当、牛哄哄、惨兮兮的人物。研究中国政治史,胡惟庸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因为他是中国最后一任丞相,百姓更习惯叫丞相为宰相,所以胡惟庸也被称为中国末代宰相。宰相的权力在古代非常大,而对胡惟庸来说,他越是想要揽权,死得越快;权力越大,脑子越发迷糊。
胡惟庸案是明代初期一件石破天惊、影响深远的大事。不光胡惟庸本人遭殃,也揭开了朱元璋大杀功臣的序幕,党狱前后长达十余年,功臣宿将几乎被杀得一干二净,三万余人(此为《明史》说法,也有四万多人一说)在胡惟庸案和李善长案中失去生命,其中包括很多受牵连的无辜之人。
这一大事件,为后世留下许多疑问:胡惟庸苦苦奋斗了一生,终于熬成了官王,为什么做官的尽头是掉脑袋?朱元璋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不仅大杀一起出生入死的功臣,还要废除丞相制度?
按笔者的思考,可以一言以蔽之:为了朱家天下。
一
胡惟庸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他作为丞相碰到了历史上权力欲望最强的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反思元朝失败的原因,认为:前者元失其驭,群盗暴作,君昏臣权,天下鼎沸,终不能定,朕乃平之。还对左相国徐达等人说: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乱。今将相大臣辅相于我,当鉴其失,宜协心为治以成功业,毋苟且因循、取充位而已。(《明太祖实录》)
因此,朱元璋采取了与元朝不同的统治方法凶猛治国,铸造铁榜,以严驭下。
君和臣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封建社会时期,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维护皇权的工具,是替皇上分忧的角色,卿等为宰相,当法古昔,致君于圣贤。
在历史上,一些有作为的皇帝会采取相应措施来削弱相权、增强君权,既能保证皇帝的权威,又能保证宰相发挥作用,使宰相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一面镜子,以保持政治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君主需要给予宰相相当大的权力,使其能够发挥专业才能,有效地处理国家事务。而君主享有主宰一切的权力,确保国家的重大决策符合自己的利益,确保丞相贯彻落实自己的决策。
君臣之间是相爱相杀的关系。如何调和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封建社会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实际操作中,君权和相权的权力边界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往往会出现交叉重叠的部分或者是模糊地带。
在这个权力的模糊地带,极易产生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在君强相弱的正常情况下是如此,在君弱相强的不正常情况下更是如此。
一方面,如果君权过于强大、相权过于弱小,将导致宰相无法有效地行使管理政府部门的权力,政府部门效率低下。这在历史上很常见。如果皇帝独断专行,进而决策错误,将会导致政治不稳定,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另一方面,如果相权过于强大、君权过于弱小,会导致宰相专权,皇帝成为傀儡,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宰相的权力难以受到有效制约,皇帝大权旁落、朝廷政治腐败,这是所有君王不愿意看到的,并想方设法阻止其发生。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皇帝年幼登基和朝代衰世之时。
例如东汉末年的曹操,手握军事大权,迎接汉献帝刘协至许县加以控制,而他自己总揽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于建安十三年(208)上位丞相。其子曹丕步步紧逼,上演鸠占鹊巢的戏码,继任丞相、再封魏王,更是逼迫汉献帝禅让,自己当了皇帝,建立曹魏。
又如,大明万历皇帝朱翊钧10岁登基,由于年幼,其在位前十年由母亲李太后代为听政,李太后又将一切军政大事交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张居正在担任内阁首辅(不是丞相,只是类似相权)的十年里,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国家中兴。然而,张居正一病逝,万历皇帝立即对他展开清算,又是抄家,又是饿死其家族,未尝不是君权对相权的报复?其原因正是功高震主: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
因此,加强自己权力、削弱丞相权力,既利用其才能又控制其臣服,就成了君主们的必然选择。就如同马戏团的老板,要让老虎为自己赚钱,首先得把老虎驯服,把铁链拴牢。
二
到了朱元璋这里,君主和丞相的关系成了一道解不开的魔咒。
在处理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上,朱元璋表现得非常激进,绳子拴得格外紧。对当过中书省实际负责人(包括丞相、中书左丞)的人,除了服服帖帖的徐达外,一旦使用谁不顺手,一转身就把他们处理了。
淮西集团的重要人物徐达之所以能够安然无恙,在于他对朱元璋小心翼翼、忠心耿耿,担任丞相期间基本都是在外领军作战。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徐达任中书省左相国,在众将中排名第一,领军对付张士诚。朱元璋登基称帝时,徐达被封为中书右丞相,仍领军继续北伐。明洪武三年(1370),徐达率西路军出征,打败扩廓帖木儿,十一月班师回朝,仍担任中书右丞相。徐达后来长期在北平、山西一带练兵,镇守北平十几年,为自己的女婿燕王筑巢。
徐达的丞相职位相当于一个虚职,只是挂个名而已。朱元璋需要徐达的军事能力,而徐达对朱元璋又谨小慎微地对待,君、相二人同理朝政的机会很少,发生摩擦的情况也就少,因此君权和相权不存在什么矛盾,两人之间相安无事。
然而,相继担任中书省实际负责人的李善长、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等人,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淮西集团的领头羊李善长在退休之前功劳很大,得到的赏赐甚至盖过徐达。他一路提拔胡惟庸,维护淮西集团利益,为自己的后续铺路。但李善长退休后,因为与胡惟庸一荣俱荣、如胶似漆的关系,被扣上谋反的罪名而结局凄惨。
李善长虽功成身退但未能保住晚节,朱元璋逼死他似乎有兔死狗烹的意味,此情此景,正应了《咏史诗·上蔡》中的慨叹:
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
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云阳血染衣。
(唐代胡曾《咏史诗·上蔡》)
只是秦代李斯真的参与了沙丘政变,而李善长却未必是真的谋反。直到明末政权摇摇欲坠之际,朝廷终于为李善长平反。
特务出身的山西人杨宪,则是这几个政坛大佬中最莽撞的一个。他靠特务手段帮助朱元璋站稳了脚跟,因此受到信任。
杨宪担任中书左丞后,任用亲信,专决省事,还指使御史弹劾政敌、排挤汪广洋等人。他在与李善长、胡惟庸、刘基等人的斗争中屡出险招、损招,因为鲁莽躁进、贪权过胜,为朱元璋所杀。
而从地方上来到南京担任右丞相的江苏人汪广洋,则是另外一种风格知雄守雌。
越往上走,张力越大。处于充满强大张力的政治围城里,困在城里的人出不去,待在城外的又想冲进来。他这种软骨头,是否能够存活下来呢?
汪广洋在内外夹击下势单力薄,在斗争中屡败屡战,选择了屈从现实、无为保命。但因为庸庸碌碌、无所建树,被要求颇高的朱元璋惩处,最后在贬往海南的途中被赐死。
汪广洋没有挑战君权,他的罪名是不能有力地维护君权。作为皇帝的帮手,不够称职同样活不成。
因为专制君主最关心的始终只有一件事我的位子是否安稳。这就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弊害乱天下者惟君。正如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所说,皇帝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乱天下者惟君,自秦以来,凡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他们为了夺取、保住皇位无所不用其极。唐甄在《潜书》中提出在封建专制制度下,表面看来是大将杀人、偏将杀人、卒伍杀人、官吏杀人,其实都是皇帝杀人。
淮西集团的重要人物胡惟庸则相当狡猾,处处与朱元璋斗智斗勇。他在明面上曲意迎合、甚得君心,得以长期担任中书省负责人,一路官至左丞相,然而暗地里却是两面人,在中书省说一不二,对上边的朱元璋实行信息垄断,对下则大肆贪污腐败。
胡惟庸这种巧为掩饰、大过无形的做派,正是朱元璋所厌弃的小人、邪人之举:君子之过虽微必彰,小人之过虽大弗形。盖君子直道而行,固无所回互;小人巧于修饰,固多所隐蔽。凡邪人之事君,必先结以小信,而后逞其大诈。(《明太祖实录》)
但从私杀马夫、毒死刘基、迫害仇家等事件来看,胡惟庸并非真正老谋深算之人,甚至有点心急,以致屡屡失态。
因为在君权和相权的模糊地带玩得过火,胡惟庸背负十几项罪名,被扣上谋反的帽子而遭诛,引发了官场上的一连串大屠杀。
可见,不管能力有多强、野心有多大,在朱元璋那里,任何丞相都像是孙猴子翻筋斗云,永远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更何况是挑战君权了。
君主既必须是一只狐狸以便识别陷阱,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畏惧。(《君主论》)朱元璋正具有这样复杂的特性,这个无所不能、风格多变的多面手,类似狐狸 狮子圣人 流氓君子 小人等身份的复合体,在正反两个方面都很极端。
三
朱元璋是为了废除丞相制度而杀丞相,还是因为丞相该杀而废除丞相制度,或许每个人解读不同。但笔者相信,朱元璋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类似马基雅维利主义,注重权术和谋略,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
至少在朱元璋时代,朝廷上本无丞相谋反,但是朱元璋成天忧危积心、疑神疑鬼,一旦发生政治误判,就可能人为制造丞相谋反的陷阱。
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是中国自秦代以来就有的制度。难以想象,一个国家没了行政首脑丞相,它将如何顺畅运转?
但是,世界上就没有叫花子皇帝朱元璋不敢干的事情。他无法容忍丞相侵蚀他的权力,竟然突发奇想,以胡惟庸案为契机,一改延续千年的政治制度,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度,皇权由此走向了巅峰。他的奇特方法是:以大化小,分权于六部、五府、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部门,大权集于一身,中央各部门互相制衡,犹如众星托月一般,都为他的家天下服务。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更多的是出于他对权力的追求和掌控,避免重蹈历史上皇权旁落的覆辙。他维护权力的欲望极强,对于任何可能威胁到他权力的人,都会毫不手软地预先采取果断的行动,不惜给犯小罪的对方扣上谋反的大帽子。而当时的丞相,作为皇帝手下权力最大的官员,在朱元璋眼里,他们的一丝不忠诚行为就会对皇权构成威胁。朱元璋希望通过永废丞相的方式,将所有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
胡惟庸案,消除了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对明代、清代的历史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了一千多年的丞相职位就这样消失了。
丞相没了,无人能侵蚀朱元璋的皇帝权力。除了朱家人,没人敢觊觎皇帝宝座了。这下,朱皇帝不那么忧危积心了吧?
他自己这一代的确无忧,但是,后来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从近看,没有保住皇孙的大位。
靠一个胡惟庸,牵连了几万人,一张张谋反罪的大网如瘟疫一般不断蔓延,几乎将元功宿将一网打尽,政府军队的战斗力随之降低。随着朱棣起兵、靖难师起,南军因缺乏杰出的将才领导而一败涂地,明惠帝朱允炆为此痛失皇位,在放一把大火烧了皇宫之后,本人不知所终。就像树上的乌鸦,本来要把一块肥肉交给孙子吃,却被树下等待的狐狸朱棣横插一脚,把肥肉叼走了。
向远看,废除丞相制度这种极端的集权行为,负面作用也不小,不仅造成政治上的各种脱节、混乱和由此引起的动荡,也为明朝中后期皇帝怠政(也是没有丞相辅佐造成的)、宦官专权埋下伏笔。作为补救,朱棣创设了内阁首辅制度,但其作用远不及丞相。
朱元璋以凶猛手段治国,以淋漓的鲜血浇灭他的不安和怒火,然而因此死去的几万人,又承受了多少冤屈和不公?
当然,朱元璋不是昏庸之君,也知道大杀功臣不好。
他曾问侍臣汉高祖和唐太宗哪个更优秀,侍臣说汉高祖刘邦更优秀。朱元璋却说唐太宗李世民更优秀,理由是汉高祖内多猜忌,诛夷功臣,顾度量亦未弘远。太宗规摹虽不及高祖,然能驾驭群臣,及大业既定,卒皆保全。此则太宗又为优矣。(《明太祖宝训》)可见,朱元璋也认为汉高祖内多猜忌、诛夷功臣做法苛刻,不及不杀功臣的李世民。尽管有这个认识,但是在实际行动上,比起刘邦杀燕王臧荼、韩王信(韩国太尉)、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异姓诸侯王,朱元璋杀的功臣数量更多,招数也更损。同样是免死狗烹,巩固家天下皇权的本质是一样的,但是刘邦诛灭异姓诸侯王是为了解决地方割据问题,而朱元璋则旨在彻府清除朝中的功勋集团,建立前所未有的绝对皇权体系。
胡惟庸只是朱元璋维护皇权的一个牺牲品、祭品。胡惟庸案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高度紧张和皇权对相权的严格控制。然而,历史是一幅复杂多姿的画卷,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每个历史人物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故事。胡惟庸的专权,可能是出于人性对攫取权力的贪婪欲望,也可能是出于维护淮西集团利益的需要,许多历史谜团有待解开。对于胡惟庸的评价,我们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需要用开放和全面的眼光去审视和理解。
胡惟庸的曲折故事,正昭示了《老子》之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李应全
2025年1月
序 言 / 001
第一章 泼天的富贵
一、结识贵人,飞上枝头 / 002
二、三百两黄金换京官帽 / 019
三、吹灭别人的灯 / 026
四、朱重八的潜规则 / 044
第二章 十面埋伏
一、哑巴吃黄连 / 054
二、不是所有家奴都能收买 / 064
三、神算子失算了 / 071
四、躺平装死真的会死 / 081
第三章 大坑套小坑
一、跌入权臣的大坑 / 090
二、陈烙铁 / 098
三、擅乘驿车的人 / 102
四、排名第二的侯爵 / 109
第四章 天威难测
一、一群失意者 / 116
二、连皇帝都敢暗算 / 120
三、最信任的人却最不可靠 / 122
四、被历史忽视的商暠 / 127
五、不只是大清洗 / 130
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 144
第五章 大权在握
一、敢议立丞相者,杀 / 158
二、无言的结局 / 166
三、引爆蓝玉案 / 182
四、真相的N种解读 / 185
附 录 / 203